第三波“出海”潮涌
近兩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此前的大牛市,一些私募如前海旗隆基金、神州牧基金等紛紛“出海”,可謂私募“出海”的第三波高潮。
此前第一波是在2008年前,參與者大多是曾在港股市場闖蕩的私募,比如趙丹陽的赤子之心、康曉陽的天馬資管和蔣錦志的景林資產等。2004年,景林資產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先后發行了景林金色中國基金和景林金色中國加強基金;2006年3月,曉揚投資設立曉揚機遇基金;2006年9月,柏坊資產設立中國龍動力基金。
第二波主要是2008年后,由于A股估值過高,出現私募“出海”高峰。睿信投資、淡水泉投資、明達投資先后發行投資港股基金。這批代表包括淡水泉的趙軍、明達資管劉明達和景泰利豐的張英彪。
火山財富了解到,自趙丹陽2003年在香港成立了第一只對沖基金——中國成長后,不少私募基金經理開始效仿。據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目前有業績記錄的境外私募產品共有80只,較知名的有趙丹陽赤子之心價值投資,曉揚投資戴祖祥的曉揚成長、曉揚機遇,淡水泉趙軍的淡水泉中國機會,上海保銀投資王強的Pinpoint Multi-Strategy Fund等。
雙重需求助推私募境外擴張
為何陽光私募基金經理“出海”熱情如此高漲?
一些私募大佬想拓展事業版圖;一些人覺得境外的對沖工具更多;還有一些私募經理認為,“出海”能找到更好的投資標的,如在境外上市的騰訊、阿里巴巴、盛大等。多位私募對火山財富也表示,陽光私募選擇“出海”的因素其實較復雜。
代雪峰解釋稱,“出海”的動力有幾點:一是需要并購。醫藥方面,先進的醫療技術和醫療器械還是在美國。且醫藥研發投入經費高、時間很長,只有通過并購才能持續做大做強。另一角度來看,有對沖基金運作的需要。境外有更多的衍生品,更自由的對沖工具,且境外市場更有效益。
北京一中型私募董事總經理表示,現在私募做大就“出海”,這是行業普遍現象。“我們有個產品是做港股的,是通過收益互換投資。境內很多客戶在境外都有資產,原來通過私人銀行做配置,被坑的也很多。港股和A股雖有相同之處,但還是有很多風險,他們更情愿交給專業的投資人去做。核心的原因還是客戶有這方面需求。”
前不久剛在香港注冊了資產管理公司的一深圳私募人士稱,一方面是客戶有這些需求,境內客戶想到境外投資,境外客戶想到境內投資。公募有各種產品滿足客戶這方面需求,私募也可以做到。資管公司不應光盯著A股,境外市場還可以做大類資產配置,所以就想“出海”去尋找機會。
辛宇則信心滿滿地表示,一個優秀的基金管理人是要在國際舞臺上證明自己的,就像在國內拿金牌和在奧運會上拿金牌是不一樣的。
“出去的話,有很多投資工具和品種可以選擇,如黃金、外匯、原油、期權和一堆衍生品,還可以做空。比如今年原油跌破30美元,我認為是很好的一個投資機會,但我在境內就不能投資,因為沒有這個標的。我們將來參與國際化金融戰爭和貨幣戰爭是遲早的事情,如果你不早走出去,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將被淘汰,要在資本開放之前盡快掌握這些技能。”辛宇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