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公募基金將機構資金視為未來十年亟待開發的富礦并積極爭搶之時,陽光私募基金也同樣眼饞這塊大蛋糕。
7月底,15家私募機構參加了基金業協會在京舉辦的私募基金對接銀行委外資金專題座談會。部分業內知名的私募人士曾公開表示希望能找到更多機構資金。
在調查走訪中,火山財富(微信號:huoshan5188)發現,有部分量化類和債券類私募,逐漸開始有這個底氣——只接機構的錢,不用跑渠道、發行產品。其唯一目標,就是維護這些客戶。
根據火山財富大量調查顯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特別是今年以來,機構資金在私募管理資金中的占比不斷提升,部分私募管理的機構資金占比已超過五成,有的甚至達到100%,私募資金來源機構化的趨勢越發明顯。
那么,這種變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機構為何會越來越愿意讓私募打理自己口袋里的銀子呢?來看火山財富的調查。
●私募的洪荒之力:機構資金占比提升明顯
熊市中,陽光私募產品中主打股票的單多頭產品還是很難賣,尤其是2015年下半年以來。
“現在單只股票類多頭產品能賣1億到2億元,就已經很不錯了,能賣上3億到4億元就可以直接慶祝了。”滬上某券商銷售機構人士向火山財富表示。
盡管A股目前沒有太明顯的賺錢機會,但債券類和量化對沖類私募產品卻十分暢銷。一位專做量化對沖的私募投資總監就曾對火山財富感慨道,當行情不好時,他們的規模反而增長明顯,不過這看上去非常令人羨慕的事情,在他看來,卻成了一種美好的煩惱。
該投資總監進一步表示,“現在有錢人越來越多,100萬的門檻對于不少投資者其實并不算高,規模雖然上去了,但客戶太過分散,每位客戶的認購金額大多集中在100萬到300萬元,所以最后,我們一二十人的團隊,可能要面對上千位客戶,溝通成本太大。我們更傾向于有更多千萬級別以及擁有大資金的客戶,這樣就能有更多精力專注產品運作。”
前幾天,當火山財富再跟這位投資總監交流時,他表示,“目前管理的30多億資金中,來自機構資金的占比達到20%~30%,今年以來有明顯提升。”顯然,機構客戶占比的攀升正在逐步改變這些私募的客戶結構,而像他們這樣,今年以來機構資金占比明顯增加的情況,在其他一些中大型私募中也逐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