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另一家同樣主做量化對沖的大型私募市場人士也表示,“現在確實有這個趨勢,大型機構、銀行委外以及FOF資金都有流向私募,我們公司這個比例隨著規模的增加也在不停地漲,具體比例還沒仔細算過,但是30%肯定是有的。”
火山財富初步了解發現,北京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私募公司,截至6月底,目前資產管理規模已位于行業內的第一梯隊。由于專注債券市場,其管理的資金100%來自機構,沒有承接任何的散戶市場。
同樣,在部分私募中,機構資金的占比要接近或超過5成。
滬上某私募基金合伙人表示,公司目前量化對沖類資產總規模有50多億元,其中七成來自機構資金,債券類資產管理規模也有60億元,機構資金占比超過五成。另外,北京的一家大型私募市場部人士也向火山財富坦言,“我們目前機構資金的占比大概不到50%。”
另據玄甲資管研究院不完全統計,在2009年~2015年七年的研究區間,機構資金占私募在管規模中的平均比重呈穩步提升的態勢,經測算,依次為11.54%、13.73%、15.17%、20.04%、31.94%、39.57%和52.14%,在2015年,機構投資者資金占比高峰曾達62.42%。
玄甲金融投研總監衷亞成表示,“隨著2012年上半年我國資管行業迎來新一輪監管放松,尤其體現在擴大投資范圍、降低投資門檻及減少相關限制方面,使得銀行、保險、券商、信托、基金公司、三方財富公司加上互聯網金融及其他創新業務逐步淡化了行業壁壘,使得各類機構都想在大資管時代分‘一杯羹’。”
“上述情況集中表現在2013年,較2012年機構資金占比呈爆發性增長,后期隨著2014年以來的降準降息、創新量化貨幣工具等一系列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市場資金為獲取高收益具有向金融機構集中的傾向,由專業的金融機構管理,進而造成機構投資者在私募基金中比重逐步加大。”衷亞成進一步指出。
●機構資金構成:主體多元化
在機構投資者占比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機構投資者的主體也在悄悄發生改變。
廣州某私募人士告訴火山財富(微信號:huoshan5188),“幾年前,私募基金機構投資者主要為信托、家族資金、銀行私行、集團財務公司等,現在機構投資者主體逐漸朝多元化方向發展,除上述機構之外,其他機構資金有來自于FOF/ MOM機構、國企、保險、銀行委外、券商(期貨)資管、基金公司及資產管理子公司、第三方財富公司等。”
目前私募中的機構投資者類型,業內比較認同的有三種:其一是保險資管行業;其二來自銀行的資產管理基金,也就是銀行委外資金;其三包括券商的自營或者資管。剩下的則主要是上市公司、財務公司、大型企業等。
不過上海某私募公司的市場人士告訴火山財富:“根據保監會的相關規定,保險資金可以投資私募股權基金,而投資私募證券類基金并沒有相關文件,即是不被允許的。以前保險資金投資這種證券類私募基金打的擦邊球,走的是投顧模式,用基金子公司做管理人,用私募管理人來當投資顧問。而且做保險公司的也只有幾家。現在保監會查得比較嚴,保險資金可能短期內沒有辦法將資金投到證券類私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