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公司通道難以為繼
事實上,有沒有類似文件,基金公司都面臨相關轉型,有基金公司在《暫行規定》出臺前就開始一系列業務轉型。
“我司子公司之前有個結構化專戶產品在談,現在一概不能做。”一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這個項目從去年就開始談,到了今年6月份子公司監管收緊,不能做,“然后我們就談是不是放到母公司來做,但7月18日文件下發,母公司也做不了。”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主要還是收杠桿,在以前,結構化產品的杠桿基本是1:3這個水平,“八條底線”下均要求做到1:1。
另一家基金子公司業務人士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公司很多業務都降杠桿而不能做:“比如之前1:2杠桿的產品,就無法參與了。”
讓這位業務人士挺無奈的是,這樣一來,很多優先級資金就會換合作方,讓信托公司來做。
而滬上一位信托公司資管總經理也證實了這一說法:“最近確實有不少劣后級資金找上門來,劣后級最希望杠桿大,優先級資金反之,希望杠桿越小。”
其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主要還是券商找上來多,主要幫他們的大客戶做配資。也有私募、銀行找上門的。銀行,是作為優先資金的出資方,與銀行資金對接的次級就很多了,有時候銀行主導來找通道。
事實上,在一系列收傘監管下,在銀監系統管轄下的信托公司,也放不了多少杠桿,1:2的水平而已。
但對于饑渴的資金而言,杠桿越大總是好的。
“1:2的杠桿,相對基金子公司,還是有優勢的。”上述信托公司資管總經理坦言。
前述基金子公司業務人士也表示,在1:2杠桿這個區間水平業務量還是很大的,今年來本身好的資產就少,信托公司重新回到通道業務上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暫行規定》出臺以后,基金公司紛紛對此展開培訓,一些做通道的公司都在思考以后怎么轉型,不符合的以后就不做,到期的不再續期。
甚至于,有更多的基金公司在《暫行規定》出臺之前,就開始收緊這方面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