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榴蓮看三亞,三亞榴蓮看育才。”眼下正值三亞育才生態區榴蓮成熟時節,步入種植基地,空氣中隱約飄散著“樹上熟”榴蓮的果香。
曾經連榴蓮樹都沒見過的鄧其昌,如今敢把芒果林改種榴蓮樹。這是海南省三亞市育才生態區榴蓮產業發展的生動縮影。
(相關資料圖)
依托科技與模式創新,育才生態區榴蓮規模化種植面積已達13000多畝,種出“樹上熟”的中國風味。依托海南自貿港政策優勢,這里建成國家級榴蓮種質資源圃,實現種苗100%國產化。水肥一體化、160道數據管控體系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將榴蓮掛果期從8年大幅縮短至4年,存活率和果實品質顯著提升。
在育才生態區萬保農牧集團有限公司榴蓮種植基地里,500畝掛果的榴蓮樹長勢喜人。今年基地又新增了600畝小苗,“樹上熟”精品果市場價格超60元/斤,電商平臺一上線即售罄,市場供不應求。
目前在育才生態區,“1株榴蓮+2株香蕉+3株檳榔+70株鳳梨”的立體種植模式,有效緩解了單種榴蓮前4年無收益壓力。
在育才生態區明善村,村集體通過鄉村振興銜接資金與企業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創新“企業+聯合社+農戶”模式,激發了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新活力。
從科研突圍到三產貫通,育才生態區以1.18億元財政資金撬動4.5億元社會投資,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帶動、技術服務、收益分紅、發展產業”五聯機制,帶動10個村4052人次就業,發放勞務工資754.84萬元。
位于云貴高原、黔中腹地的貴州省清鎮市,因有紅楓湖、百花湖、東風湖三湖環繞而享有“高原湖城”的美譽。除了優良的生態環境,這里的鋁土礦資源十分豐富,儲量超3億噸,約占全國的10%。
近年來,在守護好生態的同時,清鎮發揮礦產資源優勢,推動鋁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
貓場鋁礦是清鎮市重點礦區之一,礦石品位高、開采條件優越。從2017年開始,中國鋁業貴州分公司就在此開采鋁土礦,并不斷改進采礦技術,提高采礦安全性和資源利用率。
依托豐富的鋁礦資源,清鎮市積極延伸產業鏈,吸引鋁精深加工企業落戶,推動鋁產業從“賣資源”向“造產品”轉型。
貴州柯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通過招商引資來到清鎮的高新技術企業,其生產的CTP數碼版是印刷行業不可或缺的材料。目前,該公司的產品不僅銷往國內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還出口東南亞和歐洲市場。
與柯印數碼僅有一路之隔的龍墅科技有限公司同樣是清鎮市“以資源引產業”的另一代表。走進企業展廳,豐富的產品應用展現了鋁材廣闊的藍海。這家總部位于江蘇的企業投資超6億元在清鎮建設智能化工廠,聚焦3C產品、新能源汽車、定制房屋等高端鋁加工市場。
作為我國南方鋁土礦豐富的地區之一,貴州清鎮正搶抓國家政策機遇,大力推進“富礦精開”戰略,為區域發展注入新動能。
藏毯是世界知名的三大地毯之一,在青藏高原,編織藏毯已有千年歷史。它不僅是高原游牧民族抵御嚴寒的必需品,如今,更是在創新中成為當地富民興業的特色產業。
家住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上新莊鎮加牙村的楊永良從8歲時就跟著父輩學習藏毯編織技藝,是家族第七代織毯傳人。
2006年,加牙藏族織毯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近年來,藏毯產業迅猛發展,這一古老的民族手工業從傳統產業向智能制造升級。
如今,圣源地毯打造數字化的協同設計平臺,來提高家用地毯的創新設計能力。通過個性化定制,把傳統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
從傳統作坊到工廠制造,從最初的少量品種發展到28個系列160個品種、2000多個花色圖案。如今,集研發、設計、生產、展銷為一體的藏毯產業集群逐漸形成,藏毯已成為當地特色產業的一張名片。
統籌:李杰、王健、李佳琳
攝像:黎多江、趙玉和
包裝:夏勇
配音:李昌隆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