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保山市從積極推進電商人才培育、直播電商擴面提質、智慧物流協同發展等方面著力,引導傳統行業“觸網”營銷,助推咖啡、茶葉、石斛等農業特色產業提速提質,帶動農戶增收,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注重電商人才培養
昌寧縣將電商發展納入縣域經濟戰略布局,構建縣級專班統籌、行業黨支部指導、鄉村黨組織落實的三級聯動機制,組建綜合協調、人才培訓、直播銷售、物流運輸四大工作專班協同推進,出臺《昌寧縣關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推動鄉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六條措施》,明確六大方向17項具體任務,為電商與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助力優質農特產品搭上“云端快車”。
堅持“外引內培”雙輪驅動策略,昌寧縣“一把手”帶頭招商,縣鄉領導帶隊赴上海、杭州等地開展招商,成功引進月影電商、盒馬鮮生、大潤發超市等8家行業龍頭企業。同時立足本地,在111個黨組織領辦的專業合作社中,有21戶嫁接電商功能,19個鄉村黨組織積極探索電商發展新模式,構建起“電商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高效供銷網絡,讓優質農特產品走出深山、走向全國。
人才培養方面,昌寧縣深化產教融合,依托“云上昌寧”供應鏈公司開展專業電商技能培訓。通過校企合作,在昌寧縣職業學校建立電子商務校企產業中心,開設短視頻營銷、直播運營等實用課程,已培養169名專業電商人才。40余名村組干部主動轉型成為新農人,通過直播帶貨帶動群眾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
龍陵縣樹立“抓電商必須抓人才”的工作理念,將電商人才培育作為發展“先手棋”,單列100萬元專項資金保障人才工作,構建“引育管”全鏈條培養體系。依托“干部規劃家鄉”行動等載體,打好“鄉情牌”。截至目前,回引電商人才300余人,吸引外地人才100余人,培育出9戶百萬級、1戶千萬級銷售大戶。創新推行7天理論、14天實操電商人才的“7+14”孵化模式,依托職業中學、村播學院等平臺培訓學員600余人次,實現“結業即開播”。建立“一月一回訪”機制,全覆蓋跟蹤116個直播團隊,解決發展難題,確保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線上直播拓寬產品銷路
“大家看,這是我們騰沖的餌絲禮盒。”“我們家的綠植好養活,好打理。”在騰沖市騰越街道朝陽電商物流園直播基地,銷售人員及邀請來的直播達人正對著手機直播間的觀眾熱情推介。在他們的直播間背后,是物流園打造的“前店后倉”模式——倉庫對面的綠植養護基地、不遠處的朝陽餌絲廠、豆腐館、宣紙館……主播們賣出的產品直接從智能倉發貨,直播帶來的流量,讓附近企業發貨的成本大大降低。
而龍陵縣立足本地石斛、咖啡等特色產業優勢,成立商務服務中心,引進非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入駐服務中心,帶動品斛堂、咳哩佬等商家入駐線上平臺,實現服務中心實體化運行。成立電商行業黨委和電商辦,統籌組織、工信、市場監管等16家部門資源,破解物流成本高、產品分散等痛點。
龍陵縣以政策扶持、產品調度、利益聯結、示范創建為抓手,推動電商與農業深度融合。出臺聯農帶農獎補辦法,縣級每年安排資金60萬元激勵經營主體帶動農戶增收。建立農特產品調度機制,縣級調度中心精準匹配13大類147個品種定期向電商經營主體(個體戶)推送直播帶貨“優品”,推動石斛、土雞、紅茶等“龍陵優品”暢銷網絡。創新“黨組織+合作社+電商+農戶”模式,帶動村集體增收70余萬元。培育市級示范點5個、縣級直播基地27個,打造“庭院直播點”48個。探索“節慶活動+電商直播+農特產品”發展模式,目前已舉辦電商直播大賽3場,線上成交額72.9萬元。
智慧物流高效便捷
上午9時,騰沖市騰越街道朝陽電商物流園的分揀中心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操作員輕觸電子屏,傳送帶上的包裹便自動分流:餌絲禮盒發往上海、草果包裹去往廣州,而印著“絲嘉麗”商標的假發產品正裝箱準備出口歐美。
這個占地僅13.1畝的園區,如今日均處理訂單超8萬單,正成為當地智慧物流的“神經中樞”。
2020年,在騰越街道黨工委牽頭下,朝陽村聯合街道13個村(社區)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借助滬滇協作資金項目,建設騰沖市電子商務倉儲集散分撥中心。
在項目建成初期,朝陽村提出倉儲物流對外招商問題需求清單,其余黨建共同體內村(社區)主動認領清單,提供宣傳服務,向轄區內電商物流企業積極宣傳朝陽電商物流園情況,助力企業招商入駐。
“我們帶著這些需求多方考察,力求解決遇到的問題。”朝陽村委會主任陳小平翻開工作日志介紹,“2021年成功引入的騰沖滇陽商貿公司,如今已串聯起周邊2000多戶農戶的產銷鏈;浙江發制品企業絲嘉麗看到招商信息后遷入園區,現在,他們的假發通過智能倉配,出廠效率提升30%。”
在分揀中心控制臺,負責人楊柿蕊向記者演示了智能化分揀系統。包裹經過掃描儀瞬間,系統自動識別尺寸、重量及配送區域,像“智慧大腦”般指揮它們分流到對應格口。
“這套設備能讓分揀效率提升30%。”楊柿蕊一邊介紹一邊調出數據大屏:集成美團優選、韻達快遞等平臺數據,日均處理訂單超8萬單。平臺的實時訂單流如蛛網般延展,最遠觸達黑龍江漠河的村級服務站。
這種智能化正在重塑鄉村就業形態。“依托電子商務倉儲集散分撥中心,朝陽村也在積極探索‘黨建+電商物流’模式,已組織返鄉大學生、農村勞動力、留守婦女等到園區開展直播帶貨、網店運營、短視頻運營等培訓20余期。”陳小平介紹,物流園場地租賃年增收65萬元,13個村(社區)享受7%的保底分紅。
村民騎車5分鐘到崗,“賺錢和顧家兩不誤”的優勢,留住了大量勞動力。“我現在的月薪6000元,比在外省打工時還多1000多元。”在假發加工區上班的村民劉麗仙笑著說。像劉麗仙這樣轉型為技術工人的村民已有50人,最高月薪可達8000元。“物流園里有30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平均工資達4000元。”楊柿蕊介紹。(記者 李建國 楊艷鵬 通訊員 楊焱淼 秦晴 陳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