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低速電動車被山東省列入將要加快淘汰的過剩產能,比德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比德文控股”)、山東麗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山東麗馳”)等廠商也調轉船頭,通過收購、增發等方式加碼純電動新能源汽車業務。
到陜西“買資質”比德文要做純電動車
又一家低速電動車企業投身新能源商用車。
據悉,陜西省省長劉國中5月31日到雷丁秦星新能源汽車西部生產基地調研,比德文控股收購陜西秦星汽車有限責任公司(陜西秦星)的消息隨之浮出水面。
比德文控股成立于2010年11月,總部位于濰坊昌樂,公司最知名的產品是“比德文”牌電動自行車,同時公司也是山東最大的低速電動車生產商之一,主要生產“雷丁”牌電動車,年產能35萬輛。
陜西秦星成立于1992年7月,主要從事輕型汽車、客車、專用車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出資人為咸陽國資委旗下的咸陽市金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去年3月,陜西秦星汽車新能源客車生產基地在該市開工建設,計劃5年投資百億元。
有消息顯示,比德文控股今年4月28日收購上述基地項目,而作為比德文控股子公司的山東梅拉德能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山東梅拉德”),今年5月在陜西注資兩億元成立了陜西雷丁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經營范圍涵蓋了客車、汽車的生產銷售。
經濟導報記者發現,雷丁電動車官方微信號對此也進行了披露,其中刊登的照片顯示,為劉國中介紹廠區情況的正是山東梅拉德總經理舒欣,其稱新基地計劃建設30萬輛新能源汽車生產線,其中5萬輛商用車,25萬輛乘用車,二期建設年產30萬輛新能源整車的生產線。
獲上市公司投資低速車企戰略轉型
低速電動車俗稱“老年代步車”,由于時速多在50公里以內,被行業冠以“低速”二字。據山東省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去年全省低速電動車產量達75.6萬輛,同比增長21.4%。
為規范行業發展,山東省汽車工業協會2014年曾牽頭制定行業標準,將山東梅拉德、唐駿歐鈴、山東麗馳等省內9家車企納入其中。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不只是山東梅拉德謀求產品轉型,山東麗馳近期也在商用車領域有所動作。來自山東省發改委的信息顯示,該公司年產5萬輛新能源商用車項目近日獲批復,總投資8.36億元。
據了解,山東麗馳成立于2011年1月,早期大股東是德州富路車業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陸富軍是行業里的風云人物。2015年8月,山東麗馳被重慶上市公司隆鑫通用(603766)收入囊中。
此后隆鑫通用于去年10月公告稱,山東麗馳擬向相關部門申請新能源汽車整車(商用車)生產企業準入,并獲得股東6000萬元增資,用于購置為滿足準入條件所需的設備和基礎建設項目。
山東將加速淘汰低速電動車產能
“雷丁一直被視為行業的堅守者,這次轉型讓業內觸動很大。”有業內人士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低速電動車國標出臺的消息,已在行業內外傳了多年,大家望眼欲穿,但目前政策仍沒有落地,而新能源汽車的高歌猛進,讓行業感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對此,山東省政府的態度愈發明朗,在今年初發布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方案》)中,“低速電動車”五個字已被列入了“第四章---化解過剩產能置換形成新動能”中。
“明確去產能重點,電動車輪胎。加快淘汰低速電動車產能,嚴格治理低速電動車違規生產和違法使用,防范新能源汽車產業低水平盲目發展。”《方案》中這樣寫道。
“此前山東省曾有過多次集中整治,行業調整多是以規范為主,或者由行業協會牽頭發揮企業自律作用,這次山東省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確淘汰低速電動車產能,而且放在國務院批復的重要方案中,力度不小。”該業內人士分析。
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案》中則提出,將支持濟南、青島、煙臺等市打造新能源汽車、客車、房車產業化基地,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在山東布局外商獨資新能源汽車企業。◆經濟導報記者 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