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1日,日本苫小牧市,豐田汽車廠區。
一群西裝革履的男士正饒有興趣打量著眼前陳列的最新款自動駕駛汽車。人群中心,一位頸上系著淡藍色領帶的男子拋出他的疑惑,“如果未來汽車實現24小時不間斷運轉的話,現有的續航能力是否需要進一步提升?”“這的確是非常現實的問題,也是我們接下來的研究方向。”身旁陪同的主人點頭附和。
這一幕,迅速以圖片和文字方式傳回國內。關于中國新能源汽車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爭議,即刻成為網絡端口的熱點之一。
事實上對于一輛新能源汽車而言,電池是其運作的能量來源,而電池成本則是決定其能否普及的關鍵。以純電動汽車為例,電池及動力總成系統占總成本的比例高達50%,而燃油車的發動機及總成系統僅占總成本的15%。毫無疑問,誰擁有了新能源電池技術,誰就握住了新能源汽車的命脈。
在中國西南腹地,就有這樣一家新能源電池企業——貴州安達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達科技”),近期該公司在證監會網站披露了招股書。據悉,安達科技擬在創業板發行不超過4258.45萬股,擬募集資金約7.78億元,分別投向鋰電池正極材料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作為國內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生產商,安達科技目前的主要產品為磷酸鐵鋰,這是動力電池的主流正極材料之一,其產品與技術已被廣泛用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中。
此前,抱上比亞迪(002594.SZ)大腿的安達科技自2014年新三板掛牌以來業績年年翻番。不過現在,好日子結束了。
對于其2017年突遇業績“滑鐵盧”的原因,有分析認為,或與該公司一直致力研究的磷酸鐵鋰電池在市場上遭遇三元材料電池的強勢截擊有關。
至于該公司未來是否會向三元材料動力電池轉型?與比亞迪的合作關系將如何維持?《投資時報》記者向該公司董秘辦發送采訪提綱詢問,截至發稿日尚未收到回復。
業績遭遇“滑鐵盧”
自2014年新三板掛牌以來,因可觀業績增長躋身明星公司行列的安達科技,一直受到諸多投資者關注。掛牌初期該公司股東戶數僅有35名,而截至招股書發布之日,其股東戶數已近千人。
在日前由“中興通訊事件”引發市場對中國高端制造產業核心技術缺乏的普遍憂慮下,安達科技無疑以它的“特殊性”成為被眾多投資者看好的IPO項目。盡管,現在還沒有人認為它會是下一個寧德時代。
2014年—2016年(下總稱為報告期),安達科技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0.71億元、2.07億元、9.12億元,2015年和2016年分別較上一年度增長191.55%、340.58%;而同期凈利潤分別達到0.16億元、0.49億元、2.66億元。其中,該公司2015年和2016年的凈利同比增長更分別達到驚人的206.25%和442.86%。市場觀察家們表示,如此迅猛的利潤增速放在任何一個行業,都只能以“不可思議”相稱。
可惜好景不長。2018年2月9日,安達科技披露了其2017年年報。期內公司營業收入雖然從9.12億元上漲至10.76億元,但其凈利潤卻同比下滑24.45%至2.01億元。同時,2017年該公司的現金流由正轉負,凈流出1.84億元,同比下降162.1%。
對比此前三年業績的高速增長,這是安達科技首次遭遇業績下滑,對投資者而言,這自然不是好消息。
關于業績下滑原因,安達科技于年報中解釋稱:一是2017年年初,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下降影響,動力電池企業普遍開工不足,主要電池材料生產企業的生產壓力加大,且由于競爭加劇,導致動力電池正極材料價格下降;二是生產正極材料的主要原材料電池級碳酸鋰價格上漲,導致磷酸鐵鋰成本上升。
《投資時報》記者研究發現,安達科技凈利潤下滑或主要源自其綜合毛利率的明顯下降。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其毛利率從2016年的43.67%下降至32.50%,同比下滑25.58%。
從產品構成來看,安達科技主營收入主要來自磷酸鐵鋰和磷酸鐵,兩者銷售占比分別達86.21%和13.07%。招股書數據顯示,前者2017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由2016年的41.62%下降至31.97%,而后者同期毛利率也下降了20個百分點至30.98%。
記者注意到,安達科技主營產品毛利率下降主要源于成本和售價兩個方面。
該公司采購的主要原材料為碳酸鋰和黃磷。2017年上半年,碳酸鋰的采購金額占其主要原材料采購總金額的70.68%。報告期內,安達科技生產所需主要原材料價格均有所波動,特別是受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的影響,碳酸鋰價格自2015年下半年起急劇上漲,截至2017年上半年,采購單價較2015年平均水平上漲了90.62%,達到11.5萬元/噸。
在原材料不斷上漲甚至價格翻倍之際,為增強產品競爭力且維持市場份額,該公司反而下調了產品價格。2017年上半年,安達科技磷酸鐵產品和磷酸鐵鋰產品的單位售價,分別較2016年下調了13.53%和11.99%。
更致命的,或許是這種趨勢仍未至盡頭。
第一客戶倒戈
2017年的動力電池市場,一改此前磷酸鐵鋰電池一家獨大狀況,突然現世的三元鋰電池因其耐低溫、高能量密度、高充電效率、不錯的循環壽命,以及更強的安全性等特性,在市場已站穩腳跟,并與磷酸鐵鋰電池開始平分秋色。
據悉,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比亞迪主要選擇磷酸鐵鋰動力電池,而特斯拉則選擇三元材料動力電池。
有業內專業分析人士對《投資時報》記者表示:“以特斯拉為代表并受其影響,國內外企業已紛紛轉向三元材料動力電池的開發和應用。寧德時代為寶馬開發三元材料動力電池,力神、中航鋰電、萬向等國內大型動力電池廠商也開始將三元材料動力電池應用于電動乘用車。該人士稱,三元材料動力電池不僅銷售增速比磷酸鐵鋰電池快,而且搶占了更大的全球市場份額,即便是在國內市場,三元材料動力電池也逐漸成為市場主導。”
受到產品迭代沖擊的不止安達科技一家,以磷酸鐵鋰為主要產品的一些公司,2017年上半年同樣出現業績下滑,例如金鋰科技(833616.OC)、卓能材料(834314.OC)、歐賽能源(836058.OC)。而其競爭對手中主要產品為三元材料的杉杉能源(835930.OC)和當升科技(300073.SZ),同期卻錄得大幅度增長。
面對三元材料動力電池的強勢入局,轉變未來產品的研究方向或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安達科技卻不這么想。
2017年年報顯示,安達科技2017年研發費用達到0.15億元,占營業收入的1.4%,較2016年增長43.95%。而對于上述研發項目的描述是,“公司的研發致力于提高磷酸鐵鋰的電化學性能和加工性能,即研發更高能量密度、更高壓實密度的磷酸鐵鋰產品,目前,公司新一代的磷酸鐵鋰正在積極的研發中”。
據悉,安達科技此次IPO募投項目中并未包含三元材料動力電池的相關研究。
安達科技顯然將寶押在磷酸鐵鋰電池身上。不過他們未曾想到,來自比亞迪的“背叛”會如此迅速和猛烈。
《投資時報》記者注意到,安達科技對其大客戶一直存在極高依賴度。2014年至2017年,安達科技對前五大客戶銷售金額占當期營業收入均在98%左右;同期,其第一大客戶比亞迪的銷售占比分別達到100%、96.14%、84.74%和77.78%,雖然呈逐年下降趨勢,但依然三分天下歸其二。
截至2017年底,在比亞迪動力電池產能中,磷酸鐵鋰電池占10GWh,三元鋰電池為6GWh,其動力電池的研發重心已漸漸轉向三元鋰電池。2017年12月5日,比亞迪發布相關投資者活動記錄表明,2018年該公司將在青海擴建10Gwh的三元電池工廠,并表示目前比亞迪新上市的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都已換裝三元電池,而2018年公司所有乘用車部分都將使用三元電池。
伴隨磷酸鐵鋰電池步入“寒冬”,安達科技的“冰河時代”或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