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剛現身規劃2018年工作重點 伊利謠言案被指幕后主謀是前高管
本報記者 金曉巖 北京報道
近日,伊利因為董事長潘剛被傳出失聯的消息而走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不過,隨著潘剛在4月4日出席了伊利集團會議并且確定參加即將舉辦的亞洲博鰲論壇,這一謠言被打破了。對此,伊利表示,對“造謠者”已經采取行動,并表示,“謠言案”已有6名嫌疑人被警方控制。
抓捕造謠嫌疑人
4月4日深夜,伊利官方微信發布消息稱,集團董事長潘剛與集團的中高層領導,共同審議通過了2017年的可持續發展工作報告,并對伊利2018年的重點工作進行了全面規劃。
“可持續的能力,代表了企業的未來領導力。伊利的產業鏈條很長,一頭關系著幾百萬奶農的利益,一頭關系著十幾億消費者的營養健康,這中間還要帶動廣大產業鏈合作伙伴的共同發展。所以,伊利始終堅持‘厚度優于速度’的理念,在創造商業價值的同時,積極創造社會價值。”潘剛指出。
而在此前一周,潘剛才剛剛陷入一場輿論風波。
3月26日,鄒某某通過自媒體“光祥財經”發布文章稱,伊利董事長潘剛在美國治病半年,“已于近期回國,但很快被有關部門帶走并被要求協助調查”。幾乎在同時,劉某某在自媒體“天祿財經”發布“虛構小說”《出烏蘭記:盤先生在美利堅》,小說主人公烏蘭國匈奴股份董事長盤先生曾經將前任董事長關耳先生送進監獄,近日回國后被有關部門帶走接受協助調查。據了解,目前鄒某某和劉某某均已被刑事拘留。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篇文章引起市場關注后導致伊利股份(29.750, 1.24, 4.35%)當日大跌。4月7日早晨,《華夏時報》記者查閱伊利股價發現為29.75元/股,同比上漲4.35%。
伊利執行總裁張劍秋稱,伊利報警后,截至4月4日,已有6名涉案嫌疑人蘇某某、陳某某和郭某、鄒某某、劉某某、侯某某,分別在3月19日、3月26日、3月28日、4月2日、4月4日被警方控制,并在嫌疑人家中發現大量作案證據。
幕后主謀直指前高管
當以上六人造謠者被警方控制后,該起事件并沒有暫告一段落,隨后,伊利指出此次“潘剛失聯案”的幕后主謀是伊利的前高管。
日前,張劍秋在接受媒體采訪中稱,該起謠言案與伊利集團一位前高管“脫不了干系”,呼吁司法部門對此前與該高管有關的一件挪用2.4億巨額公款案進行公訴。
據了解,張劍秋對這位伊利前高管的指控包括:雇傭一名退休干部“對伊利管理層及家屬進行大量非法調查”;“不斷制造謠言,甚至用編小說、編段子的方式含沙射影、誤導媒體和大眾。”
“這些年,伊利一邊承受經營帶來的壓力,一邊還要應對其長期不斷的造謠和干擾。公司考慮到企業發展和社會影響,一直忍辱負重,沒有和他糾纏,也從來沒有把這些事實真相對外公開過。但是每一次都導致伊利股價的大幅波動,讓廣大股東和投資者損失巨大,也影響了企業和員工的發展。這一切讓我們認識到,謠言和誹謗是躲不過的,老實人只能受欺負,我們已經忍了十幾年,不能再這樣忍下去了。”張劍秋表示。
據了解,2003年3月,伊利大股東呼市財政局將其持有的14.33%的股權以每股10元的價格轉讓給德隆系的金信信托,轉讓價款為人民幣2.8億元。金信信托成為伊利股份的大股東之后,并沒有派駐任何人士進入伊利管理層。因此業界一直懷疑金信信托只是為當時伊利董事長鄭俊懷等人代為持股,幫助其完成管理層收購,而伊利股份和金信信托均對此矢口否認。
公開報道顯示,1999年底,呼和浩特立鑫實業準備轉讓自己持有的伊利2.68%股份。而為了買下這些股份,鄭俊懷提議、以伊利部分高管的名義成立了華世商貿,后來華世商貿的股東又變更為鄭俊懷等5名伊利高管的直系親屬的名字。鄭俊懷后來解釋稱,其初衷是為伊利管理層激勵作過渡。
隨后,2004年鄭俊懷和伊利獨董俞伯偉之間的矛盾爆發,成為著名的伊利“獨董事件”。俞伯偉公開質疑鄭俊懷違規投資國債等一系列問題,并拋出了華世商貿的問題。2004年6月,中國證監會內蒙古監管局核查小組進駐伊利集團進行調查,12月呼市宣布以涉嫌挪用公款罪對鄭俊懷以及楊桂琴等四名伊利高管刑事拘留。2005年1月5日,鄭俊懷被正式逮捕。
后來的起訴書稱,鄭俊懷等五人涉嫌挪用公款罪,主要犯罪事實為挪用伊利股份托管企業的1500萬元貸款以及150萬元借款,為華世商貿購買伊利股份法人股。此前廣為流傳的鄭俊懷等挪用國債投資款項,假借金信信托進行曲線MBO的問題,則并未出現在起訴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