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可能延燒至高等教育領域。據美國《華爾街日報》17日報道,美國政府正考慮限制給中國留學生發放簽證,作為對華貿易逆差的反制措施。但華盛頓的舉措可能會打擊美國順差的大項目:高等教育。美國Politico網站此前報道稱,簽證的限制會影響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研究生的準入。
教育產業順差最大
《華爾街日報》稱,長期以來,美國在對世界其他經濟體的商品、服務等貿易上存在著巨大的逆差。但美國的教育產業卻一直是貿易順差行業。由于國際學生在美學習期間的資金多來源于美國境外,因此在美被視為出口產業。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僅國際學生向美國教育機構繳納學費一項就達394億美元,而且這一數字還不包括學生租房、買衣服、食物等其他商品和服務的支出。與此同時,同年美國學生赴海外留學只花費76億美元。因此,美國當年教育產業順差近320億美元,是所有產業中順差最大的之一。
雖然教育產業順差表現不俗,然而美國的貿易逆差居高不下。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17年美國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較前一年飆升12.1%,達5660億美元,創下2008年以來新高。
另一種保護主義
《華爾街日報》稱,外國留學生向美國繳納學費,促使美國的學校成為“全美最成功的出口產業”,這種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中國。據統計,2016至2017學年,進入美國大學學習的全部110萬國際留學生當中,中國學生占比約1/3。
復旦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1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教育產業是美國目前能夠扭轉其國際貿易失衡的一項重要收入,“如果美方限制中國赴美留學生的簽證,那么中國留學生赴美的人數和消費都會減少,這會導致美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收入減少。”
即便可能面對這種狀況,美國為何還可能會采用這種方法?宋國友分析道,華盛頓方面很可能會限制美方所認定的敏感的理工科,或者有損于美國對華高科技競爭力的專業。哪怕這個領域的收入會減少,但美方會認為,這樣一方面給了中國一個很強烈的信號,又能夠幫助美國在科技和教育領域達到一種保護主義效果。
“毀滅性”影響
美國“國際學生”網站稱,美國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NAFSA)發表聲明稱,國際學生為美國超過45萬個就業崗位提供支持,限制中國學生的簽證“不會使美國偉大”,并可能對高等教育部門產生“毀滅性影響”。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與2016年相比,2017年國際學生獲得簽證的人數減少了7.8萬人,其中,中國和印度學生縮減情況最為明顯。
根據國際教育協會的統計,雖然一些國際學生通過在學校做助教獲得聯邦助學金,但約60%的國際學生自行負擔全部教育費用。《華爾街日報》援引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經濟學教授迪克·斯坦茨的話稱,國際學生通常需要繳納全額學費,是美國學生付給公立學校學費的兩到三倍。如果美國大學失去收入,可能會試圖通過提高美國學生支付的費用來彌補損失,減少留學生簽證可能傷及美國學生。
NAFSA稱,中國學生和學者對美國的科學和創新做出很大貢獻,如果中國學生簽證受到任何限制,幾乎每個美國社區都會感受到影響。
宋國友表示,如果美方真的采用這種方案,單單對中國教育產業而言可以說是利好,畢竟如果去不了美國,可能更多學生會選擇在國內就學。但是不能完全從教育產業發展來看,“因為美國這種限制留學生簽證的做法是一種極其不好的行為,不能讓經貿問題綁架了中美之間正常的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