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樂山市人民政府印發了
《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方案》
(以下簡稱方案)
發布哥這就帶大家一起去了解了解
方案提出
通過合理規劃城鄉學校布局,完善經費保障機制,統籌教育資源配置,到2020年,實現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統一、教師編制標準統一、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統一、基本裝備配置標準統一和“三免一補”政策城鄉全覆蓋,城鄉二元結構壁壘基本消除,義務教育與城鄉發展基本協調。
目標任務
——城鄉學校布局更加合理,城鎮大班額基本消除,鄉村完全小學、初中或九年一貫制學校、寄宿制學校標準化建設基本完成,鄉村小規模學校達到相應要求。
——城鄉師資配置基本均衡,鄉村教師待遇穩步提高,崗位吸引力大幅增強,鄉村教育質量明顯提升,教育脫貧任務全面完成。
——義務教育普及水平進一步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穩定在95%以上,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
主要工作
(一)同步建設城鎮學校
按照常住人口規模,編制城鎮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根據學齡人口變化趨勢、中小學建設標準,預留足夠面積的義務教育學校用地,納入城鎮規劃并嚴格實施,保障城鎮學校建設用地。實施“交鑰匙”工程,確保配套學校建設與住宅建設首期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未按規劃要求配套建設學校的,不得辦理規劃核實和竣工驗收備案。
(二)努力辦好鄉村教育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妥善解決因撤并學校造成學生就學困難問題。合理制定閑置校園校舍綜合利用方案,嚴格規范權屬確認、用途變更、資產處置等程序,并優先用于教育事業。結合鄉村教育實際,定向培養能夠承擔多學科教學任務的教師,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在音樂、美術(或藝術)、體育與健康等學科中融入樂山優秀民間傳統藝術和體育項目。
(三)加快學校標準化建設
完善寄宿制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標準。各縣(市、區)要逐校建立學校標準化建設臺賬,推進城鄉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在金口河區、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實施教育扶貧攻堅計劃,支持基礎薄弱的寄宿制學校改善條件。
(四)實施消除大班計劃
各縣(市、區)要認真制定并實施消除大班額專項規劃,對大班額學校實行銷號管理,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努力實現所有班額達到國家和省定標準。各地要新建和改擴建校園校舍,擴大城鎮學校學位供給。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建立生源變化動態監測機制,縮小城鄉差距。
(五)實施城鄉教育信息化建設
加快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村學校包含教學點全部寬帶接入。實施農村學校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裝備計劃,實現校園內網通到班,保障遠程互動教、學、研活動的開展,縮小城鄉教育數字化建設差距。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虛擬仿真實驗室、數字圖書館,為各級各類學校提供優質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
(六)實施城鄉教育集團化辦學
通過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實施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或學校聯盟,豐富辦學模式,均衡配置師資,加大對薄弱學校和鄉村學校的扶持力度。探索組建以托管為主要形式的“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城校+農校”等緊密型一體化教育集團,在文化塑造、品牌創建、隊伍建設、管理創新、質量提升等方面整體推進。
(七)統籌城鄉師資配置
建立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工編制統籌配置和跨區域調整機制。逐步推動縣域內同學段學校崗位結構協調,并向鄉村適當傾斜。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核定的教職工編制總額和崗位總量內,考慮各類學校的需要,統籌分配各校教職工編制和崗位數量,并向同級機構編制、人社和財政部門備案。嚴禁“有編不補”、長期聘用編外教師、擠占挪用教職工編制和“吃空餉”。
(八)提高鄉村教師待遇
實行鄉村教師收入分配傾斜政策,按照越往基層、越往艱苦地區補助水平越高原則,使鄉村教師實際工資收入水平高于同職級縣鎮教師工資收入水平。核定學校績效工資總量時統籌考慮當地公務員實際收入水平,確保縣域內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
(九)改革教育治理體系
完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在“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市級政府統籌。完善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機制和管理辦法,將村小學和教學點納入對鄉村中心學校考核。健全學校內部治理結構,發揮學校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落實校長負責制,推進學校章程建設,完善學校重大事項決策機制,逐步形成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
(十)改革控輟保學機制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完善控輟保學部門協調機制,督促監護人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并完成義務教育。加強對金口河區、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四個貧困區縣等重點地區,初中等重點學段,以及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女童、家庭經濟貧困兒童、重度殘疾兒童等重點群體的監控。適齡兒童、少年戶籍所在縣要監控流出人口入學情況,及時向流入地通報,協調解決入學問題。
(十一)改革隨遷子女就學機制
要進一步強化流入地政府責任,將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鎮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圍,適應戶籍制度改革要求,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簡化優化入學流程,依法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利用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數據,推動“三免一補”資金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
(十二)加強留守兒童關愛保護
落實縣(市、區)人民政府屬地責任,建立政府、學校、家庭盡職盡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體系。建立留守兒童基本情況臺賬,優先安排留守兒童就讀寄宿制學校。
(十三)完善學生資助政策
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救助和資助力度,在“三免”政策基礎上,將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寄宿生優先納入“一補”范疇補助生活費,利用教育扶貧救助基金等經費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發放必要的教輔資料。
(十四)推進東西教育扶貧協作
全面落實浙江省紹興市、臺州市、金華市與我市簽訂的《東西扶貧協作框架協議》,加強教育扶貧協作,建立兩地之間“市對縣、校對校、師對師”幫扶協作機制,開展智力支援、教師培養培訓、教育信息化建設等合作,改善“兩縣一區”中小學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