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合適的資源幫我留意一下,像我們這種小平臺根本不在監管整治驗收的范圍內,我們現在待收規模也就幾百萬,到時候備不了案,也是死,還不如趁現在能賣出去。”一位不愿具名的某P2P平臺CEO一見到記者,就說出了平臺轉讓的計劃。
12月13日晚,網貸整治辦57號文件《關于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正式出臺(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各地應在2018年4月底前完成轄內主要P2P機構的備案登記工作,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并對債權轉讓、風險備付金、資金存管等關鍵性問題作出進一步的解釋說明。 P2P平臺整改驗收進入倒計時
先來看下通知對于哪些平臺是不予備案的,這可能是大家最關心的。
一是,對于2016年8月24日后新設的P2P平臺,整改期間原則上不予備案登記。深圳市金融辦的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可能主要考慮到平臺成立時間不長,沒有規模,也無過往業績參考。
二是,自始至終都未納入本次整治的各類機構,在整改驗收期間提出備案申請的,各地整治辦不得予以進行驗收及備案登記。從這一條款來講,事實上主要針對名不見經傳的小平臺。
三是,違反《P2P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的十三項禁止行為及單一借款人上限的、相應存量業務未化解完成的P2P不得備案登記。
四是,對于開展過涉及首付貸、校園貸及現金貸等業務的P2P,應暫停新業務,逐步壓縮存量,否則不予備案。
深圳某P2P平臺運營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前段時間關于現金貸業務整治,我們就已經暫停這塊業務,就怕影響備案。目前正在整改,還在跟京東、網易考拉這樣的電商平臺合作,希望能做有場景的分期貸款業務,年化利率大概在15%~18%左右,現階段完成整治工作,順利備案是首要任務。”
當然對于備案的公司,通知中提出一家一策,采用整改驗收合格一家備案一家的方針。這樣的執行方針算是比較符合現實情況,各家平臺的業務模式各不相同,因此驗收過程中重點也會有所差異。
此外,明確了網貸平臺的整改驗收機構為各地金融辦和銀監局。這也意味著,網貸平臺的監管機構由模糊變得清晰,按照“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制,P2P被納入地方金融辦和銀監局的雙重管轄范圍之中。
網貸行業將迎來“關退轉并”潮
根據網貸之家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為1954家,相比10月底減少了21家,而今年1月正常運行的P2P平臺還有2388家,11個月減少了18%。
如今整改驗收工作在即,規定時間內備不了案的平臺該怎么辦?
通知提出,對于積極配合整改驗收工作但最終沒有通過的平臺,可根據其具體情況,或引導其逐步清退業務、退出市場,或整合相關部門級資源,采取市場化方式,進行并購重組。
按照通知的說法,就只有兩條路可走了:一是良性退出,在保證投資者最大化利益的前提下,實行清盤關閉;二是兼并重組,找一家企業接盤,或者進行業務重組。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目前不少P2P中小平臺正著急尋求“買家”,尋找有收購意向的大平臺。
深圳某P2P平臺 CEO此前就向記者透露,已有出售平臺意向,目前估值1.5億~2億元之間,還有另外一家深圳P2P平臺也有意向出手,且一直在尋找買家,估值從此前的2億元降到現在的3千萬元。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某P2P平臺 CEO看來,該轉型的其實都轉得差不多了,還沒轉型成功的,如果自身業務能力強,資質不錯或許還能找到一個接盤方,剩下的平臺就只能關停了,監管層也不會讓這么多P2P平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