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疑問,印度人口眾多,強壯年勞動力占比高,人口紅利后勁足,加上廣闊的市場空間,莫迪的改革旋風,一旦啟動基建項目,搭上世界科技大發展的順風車,經濟將飛速發展,印度能不能是下一個中國?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從人口方面看,印度很快將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截至2016年底,印度的人口數量為13.24億人,年增長率在2.1%~2.2%,但一個百分點的人口增長要抵消三個GDP百分點的增長,這是印度經濟增速慢的一個原因。
拋開人口方面的因素,再看印度軟件行業,其優勢主要體現在外包服務上,主要是給歐美的大IT公司進行軟件代工,雖然年產值上百億美元,但是這跟我國早期貿易工廠一樣是屬于打工仔,沒有獨立的軟件產業或者信息軟件的產業。印度本土卻極少出現優秀的互聯網公司,近年來的全球十大互聯網公司名單一直被中美企業承包,現在中國的馬云去了,馬云似乎成了印度的救世主。

(圖注:印度硅谷的班加羅爾,從市區通往這片80 平方公里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只擁有一條質量低劣的公路。印度知名科技企業Infosys 必須每年額外花費500 萬美元租賃汽車來解決雇員上下班問題。)
貿易和海外投資方面,2016年,中國海外直接投資(FDI)飆升40%,創紀錄地達到近2000億美元,印度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444.5億美元。2016年,中印貿易總額為700.8億美元,但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了465.6億美元。
在制造業方面,印度當前制造業總體占比24%左右,不及一個發展中的國家的30%到40%左右。莫迪在“印度制造”的框架下明確列出了汽車、電器、通訊、電力等十幾個重點扶植的產業,在這個提振制造業爬坡的過程中,中國是完全可以提供產業技術資本經驗的,中國可以對接印度的制造業、加工業、建設方面的項目,這是我們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