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顧慮,我軍在西藏方向兵力不足,這更是笑話,這種思維是建立在非戰時靜態狀況之下的“短路”思維。當年的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在西藏的兵力更加不足,還是臨時抽調,甚至還因為有軍長不愿意進藏作戰才被迫調換部隊,還是采用原始的人工作業手段邊修路邊進軍的。今天的解放軍,真要打仗,難道不會調兵進藏?況且,現代化的戰爭是人海戰術?陸軍的遠火以及火箭軍是干什么用的?
——有人顧慮,我軍剛剛整編,需要磨合,現在還不能打仗。這就荒唐了,除非我軍對整編以后的編制就是沒有準頭的胡鬧。要知道我軍的編制體制調整,是經過幾十年總結和研究的成果,雖然不一定盡善盡美,但顯然比以前更具效率,更具戰力。實際上,打仗,才是檢驗編制體制調整、磨合作戰指揮與聯合作戰行動的最佳方式和最高效的渠道,還能彌補我軍三十年無戰事、缺乏作戰指揮經驗和人才的問題,也是淘汰庸官、選拔良將的絕佳時機。
——有人顧慮,印軍可能會攻擊我西藏境內城市和民用目標,這更荒唐。這是二戰時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現代社會的現代戰爭,誰要是攻擊城市,必定遭到全世界的譴責和制裁。如果印度敢于大規模轟炸我方城市,莫迪以及他的幕僚和將軍們誰就會成為世界罪人,甚至亡國無疑;恐怕連美國日本都會反對,哪怕是假心假意的反對,那時候也會站在制裁印度一邊。更何況:我國西藏的面積有122萬平方公里,人口僅有310多萬,面積是印度的五分之二,而印度同樣大的面積內,人口至少5億,如果轟炸城市,人口密度是西藏160倍的印度,不怕中國報復?核戰也是同樣道理。
——有人顧慮,印度的背后除了美日還有越南菲律賓,萬一他們也乘機打起來怎么辦?同樣不值一提。試想:越南和菲律賓有那個膽量借機攻占我控制的西沙、南沙島礁嗎?他們不怕中國的秋后算賬?況且,中印之戰即便發展到大規模戰爭,中國也用不著投入海軍全部兵力吧?海軍力量用到一半足以。對付越菲,中國海軍五分之一的力量足夠,不能把越南菲律賓設想為傻子和冒險家,他們都不屬于這個行列。
——有人顧慮,萬一臺灣乘機獨立怎么辦?我的觀點是:我們等的就是這一天!還有人顧慮,藏獨和疆獨勢力會乘機鬧騰;我的觀點是:不要忘了我國這么多年在平定分裂勢力方面的工作,更不要忘了,我們還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武裝警察部隊和人民公安隊伍。
五、洞朗方向打起來會不會引發全面戰爭甚至核戰爭?
六、打的規模應該多大?
關于這一點,筆者已經在《印軍越界已變入侵,武力解決戰略意義巨大》一文中比較系統地闡述過小打(低烈度)、中打(中烈度)、大打(高烈度)三種方式,今天僅簡要再說幾個重點:
1、切入點是小打(低烈度作戰)。
——哪怕是小打也要打,因為印軍長時間的越境實際上已經轉化為入侵。
——小打不能采取地面進攻的方式,因為印軍幾十年來已經在占領了的洞朗地區山脊線以及山脊線后印方一側構筑了完善的“營地+陣地”防御體系,兵力也是我軍的十倍以上。如果采取地面進攻驅逐的方式,我軍只能吃大虧,也實現不了驅逐印軍的目的。
——小打的最佳方式是炮火驅逐。我方下達最后通牒以后,撤回對峙人員,如若印軍仍舊不撤,則采取“由遠至近、單發變多發”的方式驅逐印軍,如果印軍還是不撤,則直接消滅越境印軍。如果印軍在炮火驅逐之前撤回,我軍視機恢復道路建設,如果印軍再次越界,則在撤回我方人員后直接炮擊包括印軍控制的山脊線在內的我方境內地域。總之,道路建設一定要堅持推進。
2、立足點是中打(中等烈度作戰)。
——如果印度敢于對我炮擊驅逐實施反擊,必定是炮擊中國境內,那么我方原則不動用步兵,而是采取大規模炮火覆蓋打擊,這就進入“中打”(中烈度作戰)。
——只要炮火打擊的目標僅限于軍事目標,不打城市鄉村,不打擊典型的民用目標,中打就屬于可控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