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一點,只需要四個方面的情況即可證明:
一是中方公開交涉初期,印軍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的表態是“準備打2.5線戰爭”、“現在的印度已經與1962年已經不同”……這說明什么?說明的是印度很想打仗,認為可以戰勝中國軍隊。
二是印軍創造了幾十年的“越界之最”,迄今已經52天,沒有退回的意思。雖然越境印軍人數最多時達到400余人,至今只有40余人,但那400余人顯然是針對我方人數增派的,是針對中方人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至今只有40余人,顯然也是我方人數減少以后他們才減少的。并且,印軍之所以減少人數,不過是做給國際社會看的,印軍至今仍然占領中國領土的性質沒有變化。因此可以說,印軍根本不想和平解決問題,不太可能無條件主動撤退。
三是印軍在越界之后不斷向邊境地區增兵,8月9日、10日,印媒又報道印33軍4萬兵力向錫金方向集結,印度緊急增加軍費撥款2000億盧比用于備戰。很顯然,這不是做給中國看的,不是嚇唬中國的,是實實在在進行打仗準備的。
四是據印媒報道,8月9日,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伊特利再次聲稱,印度軍隊已經足夠強大,有能力應對任何對國家安全的挑戰,并強調印軍已經從1962年的戰爭中吸取教訓。“有些人意圖挑戰我們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我堅信,我們勇敢的士兵有能力保衛國家安全,無論挑戰來自東部邊界還是西部邊界”,并強調“軍隊可以為國家安全作出任何形式的犧牲。”阿倫的講話,反應的是印度國家決策層的意志和聲音,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
三、怎么看待印度身后身邊的美日俄以?
當今世界,但凡任何大動亂、武裝沖突、國家內戰、國家間的敵對仇視、國家間的戰爭,大多都少不了美國的黑手。對于中印邊境爭端,是武力驅逐還是拖下去,特備是采取武力驅逐,小打還是大打,很多人都在顧忌“美國因素”。尤其是這一次結合莫迪訪美之后的美日印字印度洋聯合軍演,不少人認為如果中印開戰,美日極有可能甚至必定幫助印度,中國沒有取勝把握,還輸掉發展機遇。
關于這一點,筆者想說的是:
——無論是否顧忌美國,美國遏制搞垮中國的決心不會動搖,動作不會停止,顧忌是沒有意義的,越是顧忌,美國越會得寸進尺。
——美印之間的關系尚未發展到結盟和協防關系,尚未建立情報共享機制和管道,不可能給予印度太大的幫助,更不可能出兵參戰,最多就是乘機賣點軍火給印度發戰爭財,或者拉偏架,或者提案制裁中國。美國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任何決心更沒那么傻乘機占領南海島礁,即便他派遣艦隊常駐“巡游”南海,只要不進攻占領我南海島礁,對中國就沒有實質的核心利益侵犯和安全威脅,根本不足懼。
——日本也是一樣,其自衛隊還沒有獲得海外開戰的權力,即便是其首相安倍晉三也沒有權力讓日軍參與中印戰爭。日本也不可能也沒必要趁此機會派軍進駐釣魚島,更沒有膽量借此發動侵華戰爭或者中日海上戰爭。
——俄羅斯在這一次中印對峙事件中沒有表態,保持中立不站隊,那是因為俄羅斯與印度歷來保持了良好的關系,而不是像與中國一樣,出現過兩次大翻臉。相信即便中印一旦發生戰爭,俄羅斯的角色最多就是一個主要調停人。
——至于以色列,這次簽訂合同賣給印度8000枚“長釘”反坦克導彈,似乎這是站在印度一邊,非常令人憤怒。要知道,中印一旦開戰,這8000枚導彈如果到位,將會給我軍帶來巨大威脅,造成巨大損失。其實這是三年前雙方就開始談的項目,不過是這一次簽了合同而已。我想,這也是我國為何就在此事后立即邀請巴勒斯坦總統訪問中國、立即成行并給予高規格接待的原因,筆者有理由相信,近期內這筆軍火不一定能夠在開戰前全部交付印度。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即便不是以色列賣給印度,還可能會有美國、日本、俄羅斯、法國賣給印度。以色列之所以賣給印度軍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以色列與印度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伊斯蘭國家,只要是與伊斯蘭國家為主要敵人的國家,都容易成為以色列的友好國家。而印度長期的敵國——巴基斯坦就是一個伊斯蘭國家。雖然以色列是美國的跟班小弟,但一直與中國友好,不過是受到美國的阻攔和制約而已,以色列對中國毫無敵意,甚至在美國壓制的情況下也設法給中國提供了一些先進的武器技術。我認為如果中印開戰的情況下,以色列是不會繼續賣給印度軍火的。
縱觀中俄美日格局,我們應該樹立一個堅定的觀念:
——當年的古巴、今日的朝鮮,這樣弱小的國家,他們怕過美國嗎?美國又能怎么的了?軍隊數量世界第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二,核威懾能力世界第三的中國,在一窮二白時期都能夠用小米加步槍打敗美國的飛機加大炮,今天的中國,應該是連美國也不要怕,還有必要總是懼怕別國背后的美國嗎?大不了經濟受一點損失,但戰爭并非就是毀滅經濟,世界上強大的國家大多數不都是通過戰爭變得更加強大的嗎?世界經濟的騰飛不也是戰爭催化、戰后發展起來的嗎?二戰戰敗國的德國和日本,至今也是世界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