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7日電 題:王義桅:“一帶一路”上的中國“絕活”是什么?
中新財經作者 龐無忌 王夢瑤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接受中新網專訪,就“一帶一路”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記者:國內國際上對共建“一帶一路”有一些誤解誤讀,中國究竟為什么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背后的底氣在哪?
王義桅:首先,不能用古絲綢之路的概念來理解今天的“一帶一路”,也不能用德國“柏林-巴格達計劃”或美國“馬歇爾計劃”等西方邏輯作為歷史參照系來看“一帶一路”。
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原因和底氣,簡單來說就是201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工業制造國,成為工業文明的集大成者。中國制造業不僅在數量上超過美國,更重要的是中國具有全產業鏈的優勢。
按照聯合國產業門類的分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中國全部具有,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全部具有的國家。這是中國最大的競爭優勢,全產業門類優勢使得我們的生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美國錯誤地認識了造成其產業空心化的原因,認為是中國強大的生產力取代了它的地位,實則是因為美元霸權的便利使其不愿意從事生產,尤其私人資本不愿意投資基礎設施,因此它提出的針對共建“一帶一路”的計劃是無法與中國競爭的。
記者:古絲綢之路上,茶葉、絲綢、瓷器被視為“中國名片”;當前的工業文明時代,“一帶一路”上“中國絕活”有哪些?
王義桅:古代絲綢之路上暢銷的絲綢、瓷器等中國產品可以說是農耕文明的最高峰,是“別人沒有的絕活”。那如今的“一帶一路上”,中國的“絕活”是什么?那就是中國的制度和產業體系的優勢。
一方面,強大、齊全的產業鏈,支撐中國企業在海外建設核電站、高鐵等超高難度的復雜工程。另一方面,基建項目大都投入高、建設周期長,短時間見不到收益,西方私營企業是不愿意、也沒有能力承接的。而中國之所以能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造橋、修路、建港,發展高鐵、核電;世界上吞吐量前10的港口中,7家在中國,都是因為背后有著強大的央企,能不計較一時的利益得失,從而落實長遠的戰略規劃。這是中國的政治制度所帶來的優勢。
舉例來看,四川省依托當地水能資源稟賦修建水電站,發出的電卻要輸送到東部省份,這在西方是不會被同意的;但在中國,能夠“全國一盤棋”地調動資源,電輸送至東部后,中央會通過轉移支付進行反哺,從而真正實現如:西電東送、北電南供、水火互濟、風光互補乃至跨國互聯等重大工程。
另外,中國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濃縮了其他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再加上中國人的勤勞智慧,學習到的如:開發性金融、經濟特區、高鐵技術等,能夠系統集成,體現了中華文明兼收并蓄、融會貫通的優勢。
這在國際上應該也同樣可行,但關鍵是要做好國外的戰略對接,在本土的法律框架內,用更適合本土的方式施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