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4日電 題:馬云平的20年治沙經:3700畝荒地變綠洲
作者 謝雁冰 秦亦姝
“豬上房,羊跳墻,小孩坐在房檐上,地不打糧,沙子埋房。”這是20多年前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多倫諾爾鎮新民村廣為流傳的順口溜,也是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馬云平付出20年想要改變的舊貌。
近日,記者跟隨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牽頭組織的中華環保世紀行2023年宣傳活動,走進多倫縣。今年中華環保世紀行宣傳活動的主題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站在多倫縣的高地遠眺,曾經貧瘠的沙丘如今已經變成了郁郁蔥蔥的生態林,樟子松、楊樹、杏樹等交錯而立,成片的草藥田點綴其中。3700畝由黃變綠的沙丘,是馬云平花了20年用雙手和汗水交出的答卷。
20多年前,多倫縣荒漠化嚴重。據2000年衛星遙感監測顯示,全縣風蝕、水蝕、沙化面積達3365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87%,形成東西走向的Ⅰ、Ⅱ、Ⅲ號三條大沙帶。2000年,國家緊急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多倫縣成為北疆進行大規模生態建設的發端地,當地政府積極號召廣大村民、企業踴躍承包荒沙。
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馬云平。謝雁冰 攝
窮鄉難舍,馬云平不愿離開自己的故鄉,于是他決定響應號召、與黃沙作戰。有沒有錢治沙?能不能治沙?怎樣維持生活?面對個別親友、村民的質疑,馬云平沒有動搖。在與村里簽訂了3700畝的承包合同后,他獨自一人帶著干糧和水搬進了荒沙里的簡易窩棚,全身心投入到治沙事業中,一干就是20年。
然而萬事開頭難,農民出身的馬云平并沒有種樹治沙經驗,一場沙塵暴就把他辛辛苦苦栽種的樹苗刮得所剩無幾。在求助當地林業部門并總結反思后,他重整旗鼓,制作沙障來固定沙丘。
“后來我用黃柳、牛糞塊一類的能固沙的東西把沙丘固定住,中間再種上草。”馬云平回憶道。
憑借著這股越戰越勇、不服輸的勁頭,馬云平的努力有了成果,點滴綠意在黃沙之上鋪展。妻子也逐漸開始理解并支持他。用了3年時間,夫妻二人終于把14個沙丘全部固定了下來。
馬云平夫婦。受訪者 供圖
然而管理問題接踵而至:當地村民以種地和放牧為生,村民養的牛羊會啃食沙丘上的草、破壞固沙成果。于是馬云平夫婦又做了一個破釜沉舟的決定——把家里的牛賣了,加固圍欄。
“我們把家里唯一的經濟來源——11頭牛,賣了6頭,用賣牛的7000塊錢加固了圍欄。”馬云平笑著說:“當時親戚都勸我,說7000塊錢能在縣城買棟樓了,不理解我為什么要把大把的錢都投在荒地里。”
加固后的圍欄保護了幼苗,馬云平的治沙之戰也繼續如火如荼地進行。2006年,他承包的沙丘已經全部種上了樹,小樹林初具規模。
馬云平在植樹。受訪者 供圖
“越種越愛干!”馬云平興奮地總結道。后來,他又開始嘗試不同樹種,還采取楊樹和樟子松混種的辦法,提高成活率。如今,3700畝沙地已經被樟子松、楊樹、榆樹、山杏、黃柳、檸條等植物披上了綠色的新衣,野狍子、野山雞、狐貍開始重新在林間活躍起來。
同時,馬云平也在不斷探索這片沙丘的潛力:在樟子松樹下種植大片的赤芍,僅中草藥現在一年就有20萬的收入;林間的各種菌類、草籽也成了“搖錢樹”。
探索治沙之路的同時,他也不忘帶著村民們一起致富。近幾年,馬云平又組織了一個專業合作社,將林間資源進一步加工。“合作社有40多口人,大家都非常積極參與防沙治沙。”
現在,66歲的馬云平依然經常去林子里轉一轉。“走進我種的那片樹林,就像走進林場一樣震撼,環境特別好,一草一木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親切。”
回首20年的治沙之路,馬云平早已將沙丘上的一抹抹綠色鐫刻進心中。“我就稀罕那片綠色,就想一直追隨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