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拉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各國政府和學者對新冠疫情后中國經濟的復蘇狀況都非常關注。隨著中國經濟數據的陸續公布,少數學者對此表達了擔憂,例如,自今年以來,中國的生產價格指數(PPI)連續多月呈負值,房地產投資也呈下降趨勢,由此甚至出現了中國經濟面臨困境這樣的論調。對此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習近平總書記在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講話中回答了這個問題。他指出:“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這一論斷不僅指明了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規律,也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工作的指南。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通常都是波浪式的、充滿曲折的,這是由經濟本身的復雜性以及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經濟本身存在周期性,繁榮期和衰退期會交替出現。在繁榮期,新技術層出不窮,吸引大量投資和企業進入,不僅創造了就業機會和出口收入,資本市場和居民財富也會快速增長。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新技術發展面臨瓶頸,老技術的優勢不再明顯,企業投資過剩導致產品價格下降,利潤減少,經濟增長和就業開始放緩,甚至可能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同時,經濟發展還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如國內經濟政策的調整、自然災害的沖擊以及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等。這些因素的變化和相互作用使得經濟發展面臨各種困難。
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高速增長,1979-2017年間,年平均速度達9.8%,是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但是這種高速增長也帶來了投資過度和產能過剩,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環境的破壞和資源浪費。2013年,黨中央作出判斷,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中國經濟質量優勢。由此,中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經濟發展加速從傳統的投資和出口驅動型模式向擴大內需和創新發展的模式轉變。這個轉型過程復雜而曲折,甚至可能會出現一些短期的波動和困難。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是最近幾年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的主要原因。
客觀來看,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處于較快恢復中,GDP增長率為5.5%,但與新冠疫情暴發前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這主要是受到其它外部因素的影響。比如三年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較長時間修復。一方面,新冠疫情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封鎖和限制措施,導致了許多企業的停工和供應鏈中斷;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在此期間采取的超常規刺激政策,讓部分國家面臨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世界經濟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同時,熱點地區的緊張形勢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正在促進全球供應鏈重構。國際貿易和全球供應鏈的復蘇需要各國之間的合作和協調,如果某些國家的經濟恢復滯后或面臨挑戰,可能會對其他國家產生連鎖反應。多種因素疊加導致了中國經濟的恢復必然是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這也是經濟發展規律決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經濟仍然具有強大的潛力和韌性,當前面臨的這些挑戰并不能改變中國經濟加快轉型升級和向可持續發展轉變的大趨勢。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從政治上保障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黨和政府也積累了豐富的經濟管理經驗,不斷創新和發展中國的政治經濟學。十九大,中國共產黨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以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論斷,為未來經濟發展兩步走擘畫了藍圖。中國政府一直重視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應對經濟中的波動和風險。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沖擊,政府通過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利用針對性的金融支持政策,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的更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規模大、韌性強,龐大的市場潛力將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人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中產階級不斷壯大,這為國內外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隨著市場機制不斷完善,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也在顯著提高。高性能芯片、生物制藥、航海航天等領域的高精尖技術不斷獲得突破,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進軍國際市場,與世界先進企業同臺競技。中國也在由“世界制造中心”向“世界創新中心”轉變,為全球科技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世界經濟復蘇勢頭不穩、新冠疫情帶來的沖擊短期內仍然存在等國內外不利因素,對中國經濟的恢復有一定負面影響,其恢復過程呈現波浪式、曲折性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但是,中國經濟的龐大規模、政府政策的因勢利導以及企業蓬勃奮發的創新熱情,成為推動中國經濟不斷邁上新臺階的巨大力量,也是中國經濟不斷向好的根本保障。
卞永祖 《管理現代化》雜志常務副主編
來源:今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