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工商聯9月12日發布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和《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從營業收入來看,民營企業500強入圍門檻達275.78億元,比上年增加12.11億元。其中,國華人壽母公司天茂集團以4961570萬元營業收入,位列第241。
公開數據顯示,天茂集團作為投資控股型公司,主要通過控股子公司國華人壽從事保險業務,保險業務收入占到公司主營業務收入99.99%以上,是公司的核心業務。
國華人壽作為一家全國性壽險公司,通過遍布全國的銷售網絡,為個人及機構客戶提供人壽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各類人身保險業務和再保險業務,在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保險資金運用業務。目前,國華人壽已開設18家省級分公司、91家中心支公司等共計111家分支機構,基本覆蓋中國中東部地區和主要保費大省。
穩健經營 堅持高質量發展
2023年上半年,國華人壽按照“堅定轉型發展、突出價值成長、全面提升能力、邁向成熟險企、助力共同富裕”的總體思路推進業務發展,重點關注價值業務增長,向成熟險企持續邁進,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價值業務發展良好。國華人壽持續聚焦轉型發展,深耕價值業務,進一步夯實價值轉型發展之路。主力銀保渠道通過加深與渠道方交流合作,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構建了多元化、均衡化的渠道合作格局;通過建立以高頻、高客項目為主的客群分層經營模式,推動價值類業務增長,專業體系、專業能力建設取得一定成效。
二是保費結構持續優化。公司期繳轉型成果進一步鞏固,續期保費持續發揮重要作用。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單期繳保費占新單規模保費的比重達29%,較去年同期提升8個百分點;同時,得益于近年來公司期繳業務的發展和積累,續期業務持續發力,上半年實現續期規模保費近100億元,同比上升35%。
三是保障屬性持續加固。公司始終堅持“保險姓保”,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打造產品保障屬性。2023年上半年,公司實現重疾、醫療、意外等風險保障型業務保費4.41億元。同時,為更好地滿足高客財富保全及傳承等需求,公司持續豐富中期及終身型產品的供給,積極發揮保險的資產保全功能。
四是負債久期保持適度,負債成本有效控制。2023年上半年,公司險種結構根據市場、監管及公司自身發展需要進行持續優化。同時,通過嚴格把控業務節奏,動態調整費用政策,合理調節客戶收益水平,與渠道開展深度合作等有效控制負債成本。
安全發展 堅守合規底線
風險,是保險業存在的基礎;風險管理,是保險業生存的必備利器。做好風險管理,不僅關系到險企發展,更涉及到整個保險行業、經濟乃至社會的穩定。國華人壽積極響應落實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要求,以償二代SARMRA要求為綱領,統籌外部監管規則和內部管理要求,穩步推進公司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工作,具體工作包括:借助風險管理信息系統風險數據積累,持續完善常態化風險監測及風險排查工作;完善機構風險能力建設標準,培養機構風險自主應對及管理能力; 建設開放式的風險溝通文化,提高風險信息在公司中的有效傳遞,同時積極參加外部培訓,學習同業先進經驗,提升公司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能力。
聚焦養老 開啟康養新篇章
在如今長壽時代的背景下,用戶需要的不再只是簡單的理賠款,而是一套更能對抗風險、保證長線生活質量的綜合解決方案。鑒于此,國華人壽持續發力康養產業布局,于2020年5月成立實施康養業務的全資子公司,并潛心培育旗下高端康養品牌——“國華合悅家”,旨在發揮保險在養老領域的積極作用,更好地滿足客戶健康養老需求。
國華合悅家堅守長者至上的信念,搭建一站式康養綜合解決方案,以“數智+人文”的雙管家服務模式,倡導長壽人生、品質人生、煥彩人生的生活方式,以七大專業服務體系,實現生命質量與人生價值的全新升級。
作為國華人壽重點培育的戰略新業務之一,國華合悅家打造國際康養中心、國際醫養中心、高端照護中心三大產品線,滿足長者及家庭全生命周期的康養服務,并以三大產品線為基礎,形成各類康養機構的全國布局。未來,國華合悅家將養老保險與康養服務深度融合,讓長者悅享新生,為社會人口老齡化及第三支柱發展貢獻更完善的解決方案。
國華合悅家目前已在上海普陀、上海崇明、武漢長江新城落地康養項目,首個旗艦康養社區——國華合悅家(上海·普陀)國際康養中心即將開放。
扶老濟困 勇擔險企公益責任
國華人壽始終秉持初心,肩扛社會責任,未來還將持續開展精準扶貧及助老、養老工作,助推脫貧攻堅,截至2022年底,國華人壽已為社會各項公益事業捐贈超7400萬元。
2023年,國華人壽已落地公益項目包括 “筑起防護網,守護幸福晚年”老年人防詐騙社區服務項目、為社區困境老人上門提供助浴和居家環境清潔服務的“歡洗大作戰”項目、關愛退伍軍人專項基金捐贈等,輻射人數逾8000人。此外,面對河北突發洪水災害,國華人壽公益基金會攜手壹基金為受災嚴重的河北省涿州市百尺竿鎮大住駕村受災村民捐贈300余份家庭救災箱,有力地緩解受災村民預防疾病發生、應急生活保障和飲食安全等各類緊急需求,幫助災區群眾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