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菜、照顧嬰兒……這些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技能,居然能考取專項職業能力證書,成為就業的“籌碼”。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是巴中市深入實施職業技能培訓、建強產業人才隊伍所取得的積極成效。
就業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百姓福祉。擁有著一技之長的勞動者,往往能夠在就業市場上搶得先機。為幫助廣大勞動者更好就業,巴中市以職業技能培訓為引領,逐步建立完善人才“培養評價激勵”機制,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利用手中的技能,端牢了“飯碗”、收獲了幸福。
小技能發揮著大作用
“哎,操作時有點失誤,肉絲切寬了些,被扣分了。”9月24日上午,在參加完巴中市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第353場巴州區考點(烹飪原料切配)考試后,考生譚榮芳與陳詩美交流起考試心得。
所謂烹飪原料切配,通俗地講,就是切菜。在這堂考試中,將考核青椒肉絲和家常豆腐兩道菜品的切配。其中,要求肉絲長寬高分別為8×0.4×0.4厘米,豆腐則為5×3.5×2厘米。如果切配比例不符合規定、主菜輔菜比例搭配不恰當,都會扣掉相應分數。
今年46歲的譚榮芳,現今在巴城一家超市當促銷員。看中了母嬰護理行業的高收入,產生了換工作的想法。于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她報名參加了巴州區人社局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班。“這段時間,先后學習了母嬰護理、營養餐搭配、小兒推拿等實用性強的技能。”譚榮芳說,通過參加專項職業能力考試,自己既學到技術又拿到證書,為以后的工作鋪平了道路,一舉兩得。
烹飪原料切配,對于找工作能帶來哪些幫助?考生陳詩美對此頗有發言權。今年39歲的陳詩美,在巴城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現在的老人餐、母嬰餐、月子餐,都講究營養搭配。因此,食材得合理搭配、菜品形狀得美觀。”陳詩美認為,烹飪原料切配是護理行業從業者必須掌握的輔助技能之一。“學會了這門技能,就能夠幫助自己擴大客戶來源、更好地服務客戶。”陳詩美說。
同一時間,巴中市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第365場巴州區考點(母嬰生活護理)同步進行。從奶粉沖配時奶粉與水的先后順序,再到嬰兒洗澡時水溫的掌控,近百項考試細節容不得絲毫馬虎,這讓參加考試的29名考生緊張不已。
趙小華是參加此次考試的考生之一。作為一名月嫂,她深知細節的重要性。“現在月嫂行業,很多客戶要求具有母嬰生活護理員專項能力證書。”談及參加考試的動機,趙小華說,拿到母嬰生活護理員專項能力證書,能夠讓客戶更加安心,這將逐漸成為月嫂行業的入行門檻。
人才“培養評價激勵”機制逐步完善
不僅是烹飪原料切配、母嬰生活護理,如今核桃栽培、枇杷種植、產后康復、小兒推拿、中餐宴會擺臺、網頁制作等49項專項職業能力,都能在巴中通過培訓、考試領取到相應證書。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勞動者不需要精通各行各業,只要能把一門技能弄懂學透,就能成為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巴中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職業能力建設科科長彭恒熙認為,隨著新興職業的不斷出現,人們對職業能力的需求愈發多樣化和細分化,“目前,全市已有60家職業培訓機構常態化開展各項職業技能培訓。”
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人才,是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重要支撐。目前,巴中市開展的49項專項職業能力考核,大多集中在農業和服務業。“開展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能夠建強產業人才隊伍,這與全市大力發展文旅康養首位產業的思路高度契合。”彭恒熙介紹,目前巴中已經構建完善人才“培養、評價、激勵”機制。其中,通過人才引進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符合巴中發展需求的產業人才;開展職業能力評價,提升人才職業能力水平建設;大力實施巴山工匠、巴山優才計劃,通過表彰先進人才,不斷激發人才隊伍干事創業活力。
建強產業人才隊伍,還能有效激活就業市場的“一池春水”。市第五次黨代會提出,實施“十百千”就業增收工程,在今后五年全市組織職業技能培訓15萬人次,促進城鎮新增就業14萬人,組織城鄉勞動力轉移就業500萬人次、回引創業5000人,實現農民工經濟1000億元以上,讓群眾在共享發展紅利中多受益。“為實現這一目標,目前全市正在穩步推動實施就業增量提質、創業培育倍增、職業培訓強基、公共服務提能四大計劃。”彭恒熙介紹,巴中市將不斷健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建成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各1個、市級公共實訓基地1個,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2.25萬人。
來源:巴中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