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行業中的難題,為什么有的人百思不得其解,而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到問題本質?
有人說,前者是新手,后者是高手。那么,普通人如何從新手進階到高手?
(資料圖片)
有人說,多練習呀,高手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新手變成高手。
然而,真相是,從來不存在1萬小時定律。舉個例子,在流水線上工作了十年的人,比工作了一年的人強在哪里?無非就是動作更熟練一點,并沒有超出后者太強。
所以,從新手到高手的進階之路,不是低水平的重復,而是刻意的練習!
天真的練習VS有目的的練習
我們在學習一項技能時,通常的步驟是:
首先,一般性地了解我們想做些什么,從導師、教練、書籍或網站上獲得一些指導,然后開始練習,直到我們達到可接受的水平,接下來,讓這種技能變成自動的、自然而然的。
但在這里,你要理解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你已經達到了這種令你滿意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做到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你的水平,你就已經不再進步了。
我們通常會錯誤地理解這種現象,認為自己如果不停地做下去,自己一定能夠更擅長,也許進步較為緩慢,但最終還是會更出色。
比如,我們會認為開了20多年車的老司機,一定會比只開了5年車的司機更擅長開車;行醫20年的醫生,一定會比只行醫5年的醫生更優秀;教了20年書的老師,一定會比只教了5年書的老師能力更強。
但是,現實并不是這樣。研究表明,一般而言,一旦某個人的表現達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動化,那么,再多「練習」幾年,也不會有什么進步。
甚至說,在本行業干了20年的醫生、老師或司機,可能還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于,如果沒有刻意地去提高,這些自動化的能力會緩慢地退化。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跳脫出這種自動化的水平,就要「有目的的學習」,而不是點到為止。「有目的的學習」有4個特點:
1.有目的的練習具有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
有目的的練習,主要是「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以至千里」,最終達到長期目標。
如果你平常周末都去打一打高爾夫球,而你想將你的差點降低至5桿,那么,這對總體目標十分有益,但還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
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導你的練習。要把目標分解,并制訂一個計劃:為了將差點降至5桿,你得做些什么?
其中的一個目標可能是增加把球打入平坦球道的次數。這是一個合理的具體目標,但你甚至還得將它進一步分解:為了成功地把球打入平坦球道,你到底要做些什么?
你得搞懂,為什么你有那么多次沒能把球打到平坦的球道上去,并且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說,想辦法糾正你總是勾球的毛病。怎么做到?
可以請一位教練來教你怎樣以特定方式改一改你的揮拍動作。諸如此類。關鍵是接受那個一般目標(并且日漸精進),并將其轉化成一些具體目標,使你能達到切合實際的進步的期望。
2.有目的的練習是專注的
要想取得有效的進步,你必須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務上。
3.有目的的練習包含反饋
你必須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對不對,如果不對,你到底怎么錯了。
音樂學生在學校的表演測試上得了個C,這是一種遲到的反饋,因為他在練習時,似乎沒有人給他提供任何反饋,也就是說,沒有人聽他練習并指出他的錯誤,而這位學生看起來根本不知道他的練習是不是出了錯。
一般而言,不論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辨別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怎么會存在這些不足。
如果沒有反饋(要么是你自己給自己提出的,要么是局外人給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還需提高,或者你現在離實現你的目標有多遠。
4.有目的的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
對于任何類型的練習,這是一條基本的真理: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
比如,業余鋼琴愛好者在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上鋼琴課,等到30年過去了,他還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彈奏著那些同樣的歌曲,看起來,在那段時間里,他已經積累了數十萬個小時的「練習」,但他絕不會比30年前彈得更好。事實上,可能還比年輕時彈得更差。
走出舒適區,意味著要試著做一些你以前沒做過的事情。有時候,你也許發現,做一些沒做過的事情,相對較為容易,然后你會繼續逼迫自己。
但有時候,你偶然碰到了那些讓你感到很難做好的事情,似乎你永遠也做不了。想辦法去逾越這些障礙,是通向有目的的練習的隱藏鑰匙。
新手與大師的差距來自于心理表征
1.心理表征是什么?
心理表征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
例如,一提到蒙娜麗莎,很多人馬上便會在腦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畫的形象;那個形象就是蒙娜麗莎在他們腦海中的心理表征。有些人的表征比其他人更詳盡、更準確,而且,他們還能描述關于背景的細節。
大多數的刻意練習包括創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不論你在練習什么,都可以使用這些心理表征。
當接受過倫敦訓練的人們在學習高效地從甲地到乙地的導航時,包括在城市中所有行駛路線上導航時,他們通過描繪這座城市越來越復雜的心理地圖來導航,也就是說,通過創建心理表征來導航。
2.心理表征鑄就杰出表現
將杰出人物與其他人區別開來的因素,正是前者心理表征的質量與數量。
通過多年的練習,他們針對本行業或領域中自己可能遇到的各種不同局面,創建了高度復雜和精密的表征。
比如,在比賽期間可能出現的國際象棋棋子的各種配置。這些表征使他們能夠做出更快更準確的決策,并且在特定的局面上更快更有效地應對。這是其他任何方法都無法比擬的,它解釋了新手與專家之間的差別。
我們若想理解心理表征是什么,以及它們怎樣運行,最好的方式是為心理表征的概念創建良好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有5大特點:
①心理表征有助于找出規律
幾乎在每一個行業或領域,杰出表現的標志是能在一系列事物中找出規律,這些事物,在無法創建高效心理表征的人們看來,可能是隨機或令人困惑的。
換句話講,杰出人物能夠看到「一片森林」,而其他所有人,卻只看見「一棵樹」。
拿足球來舉例。那些沒有經驗的人會以為,一方的11位球員似乎在場上會亂作一團,并沒有可辨別的規律可循。球員們只是在場上要么奔跑,要么站立,不論什么時候,只要球到了身邊,便去搶球。
不過,對那些了解并喜歡足球的人,特別是那些踢得很好的人來說,這種雜亂根本算不上雜亂。球員為響應來球而跑動,以及其他球員的跑動,都是有規律可循的,而且,這其中的規律有著細微的差別,并且在持續不斷地變化。
②心理表征有助于解釋信息
心理表征的一個重要好處在于,可以幫助我們處理信息:理解和解讀它,把它保存在記憶之中,組織它、分析它,并用它來決策。
如果你不太了解某個領域,那么,你讀到的所有細節,基本上都是一系列毫不相干的事實,你要記住它們,并不會比記住一個隨機的文字容易。
但如果你對這項運動有所了解,你已經建立了一個用來解釋它、組織信息,將它與你已消化的其他所有相關信息綜合起來的心理結構。
新的信息變成了不間斷的故事中的一部分,因此更加迅速、更加容易地轉移到你的長時記憶之中,使你能記住文章中的大量信息。
也就是說,你對某個主題研究得越多,對該主題的心理表征也變得越細致,也越能更好地消化新的信息。
③心理表征有助于組織信息
國際象棋大師的心理表征使他們能夠迅速想出大量可能的招法,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尋找最佳招法之上。
④心理表征有助于制訂計劃
心理表征可以用來為很多行業和領域做計劃,表征越好,計劃就高效。
舉個例子,經驗豐富的攀巖者在開始攀巖之前,會仔細觀察整堵墻,以找到他們將會選擇的最佳路徑,想象著自己從一個把手的位置攀爬到另一個把手的位置。這種在真正的攀巖開始之前先創建詳盡的心理表征的能力,是隨著經驗的積累而造就的。
⑤心理表征有助于高效學習
一般來講,心理表征并不只是學習某項技能的結果;它們還可以幫助我們學習。
對于這一點,一些最好的證據來自音樂表演領域。一些研究人員著重研究了將最優秀的音樂家與不太優秀的音樂家區分開來的因素,結果發現,兩者之間的主要差別之一是,最優秀的音樂家能創建高質量的心理表征。
在練習某件新作品時,新手和中等水平的音樂家往往對這件音樂作品聽起來應當是什么樣子缺乏好的、清晰的想法,而最優秀的音樂家往往對音樂作品有著極為細致的心理表征,他們用這些表征來指導自己的練習,到最后,指引他們在演出作品時的表現。
在任何一個行業或領域,技能與心理表征之間的關系是一個良性循環:你的技能越嫻熟,創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練習,以磨煉技能。
如何做到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本質上就是幫助自己建立某一個領域高度專業化的心理表征。這不僅需要我們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專注和投入,還要刻意地去磨練心理表征。
1.刻意練習的7個特點
①刻意練習發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經想出怎樣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經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的技能。
訓練的方案應當由導師或教練來設計和監管,他們既熟悉杰出人物的能力,也熟悉怎么樣才能最好地提高那種能力。
②刻意練習發生在人們的舒適區之外。
要求學生持續不斷地嘗試那些剛好超出他當前能力范圍的事物。因此,它需要人們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
③刻意練習包含得到良好定義的特定目標,通常還包括目標表現的某些方面;它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總體改進。
一旦設定了總體目標,導師或教練將制訂一個計劃,以便實現一系列微小的改變,最后將這些改變累積起來,構成之前期望的更大的變化。改進目標表現的某些方面,使得從業者能夠看到他的表現已經通過練習得到了提高。
④刻意練習是有意而為的。
它需要人們完全的關注和有意識的行動。簡單地遵照導師或教練的指示去做,還不夠。學生必須緊跟他的練習的特定目標,以便能做出適當的調整,控制練習。
⑤刻意練習包含反饋,以及為應對那些反饋而進行調整的努力。
在練習過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饋來自導師或教練,他們將監測學生的進步、指出存在的問題,并且提供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必須學會自己監測自己、自己發現錯誤,并做出相應調整。這種自我監測,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征。
⑥刻意練習既產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
提高水平與改進心理表征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不可偏廢;隨著人們水平的提升,表征也變得更加詳盡和有效,反過來使得人們可能實現更大程度的改進。
心理表征使人們能監測在練習中和實際的工作中做得怎么樣。它們表明了做某件事的正確方法,并使得人們注意到什么時候做得不對,以及怎樣來糾正。
⑦刻意練習通過著重關注過去獲取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針對性地提高那些方面。
并且,幾乎總是包括構建或修改那些過去已經獲取的技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逐步的改進最終將造就卓越的表現。
由于新技能的學習是建立在現有技能基礎上的,因此,導師會為初學者提供正確的基本技能,使學生后來能在更高層面上重新學習那些基本的技能。
2.找不到合適的導師,如何進行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最重要的一步,是找到一位優秀的教練或導師來幫助自己制定計劃、反饋等等。但很多人就卡在了這一步,那怎么辦?
或許,我們能夠從富蘭克林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在他早年的自傳中,富蘭克林描述了自己年輕時怎樣致力于提高寫作水平。根據富蘭克林自己的說法,他在童年時代受過的教育,最多只能讓他當一名普普通通的寫作者,能把句子寫通順就十分不錯了。
后來,他偶然看到一期名為《觀察家》的英國雜志,發現自己被雜志中高質量的文章所深深吸引。富蘭克林決定,他也要寫出那些漂亮的文章,但沒有人教他怎么練習。他可以做些什么呢?
他提出了一系列聰明的方法,目的是既教自己寫作,也教《觀察家》的投稿者提高寫作水平。富蘭克林于是開始觀察,一旦他忘記了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措辭,可以怎樣以最為相近的方式重寫那些句子。
因此,他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幾篇文章,然后寫下對每個句子內容的簡短描述,只要讓他能夠回想起句子講的是什么意思便行。
幾天后,他開始厭倦從自己一開始寫下的線索中重寫文章的方法。他的目的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復寫那些文章,而是要寫出自己的文章,而且要讓自己的文章和那些文章一樣描寫細致入微、用詞精準簡練。
他寫完后,回頭找到最初的文章,將它們與自己寫出的文章進行對比,并在必要時糾正自己寫的版本。這教會了富蘭克林如何明確且中肯地表達觀點。
富蘭克林發現,這些練習的最大問題是,他的詞匯積累并不像《觀察家》的投稿者那樣豐富。并不是說他不認識那些詞,而是他無法做到在寫作時「文思泉涌、信手拈來」。
為彌補這一不足,他想出了前一種練習的變體。他確定,寫詩將迫使他想出大量其他不同的詞語,他通常不會想到那些詞語,只有在需要與詩歌的韻律和聲律模式相一致時,才會去努力搜尋它們。
因此,他找到雜志上的一些文章,并將它們改寫成詩句。接下來,在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以至于最初記下來的詩句和措辭在他的記憶中已經消失時,他再把詩句改寫成散文。
這使他形成了一個習慣,就是要找到正確的詞匯,并且增加對詞匯數量的積累,以至于他可以迅速從記憶中調用這些詞匯。
最后,富蘭克林再來完善文章的總體結構和邏輯。他又一次找來文章,并為每個句子都寫下一些提示線索。
但這一次,他把那些線索寫在另一些紙上,并且故意把順序打亂,使詞匯完全處于無序的狀態。然后,他等待足夠長的時間,不僅讓自己忘記了最初的文章中句子如何措辭,還忘記了那些詞匯的順序,再一次復寫文章。
他找來從某一篇文章中摘抄下來的、沒有按順序排列的提示線索,并按他認為最符合邏輯的順序來排列,根據每條線索寫出一些句子,并將自己寫的結果與最初的文章進行對比。
這樣的練習,迫使他小心翼翼地思考怎樣在文章中理清思路。如果他發現,在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整理的思路與原文作者的思路不一致,他會糾正自己,并試著從這些錯誤中學習。
富蘭克林的方法,是在我們沒辦法得到導師的指導下創建心理表征的優秀模板。
他在分析文章并思考是什么使那些文章出彩時,也在創建一種心理表征(盡管他并沒有從這方面去想),他可以用這種表征來指導自己的寫作。
他練得越多,心理表征也越成熟,直到他達到了投稿人的水平。此時,他的身邊并沒有具體的例子可供借鑒。他已將優秀的寫作水平內化于心,即他已經創建了心理表征,那些表征抓住了寫作的突出特征。
所以,在沒有導師指導我們練習的時候,牢牢記住以下三個F,即:專注(focus)、反饋(feedback)以及糾正(fixit)。
將技能分解成一些組成部分,以便反復地練習,并且有效地分析、確定你的不足之處,然后想出各種辦法來解決它們。
我們只有努力去復制杰出人物的成就,失敗了就停下來思考為什么會失敗,才能創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編輯/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