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公共交通出行、駕駛新能源車、到經認證的餐廳超市消費……在成都,這些“舉手之勞”的綠色低碳行為,不僅會給世界增添一分綠意,更能收獲低碳積分,到特定的“碳惠天府”平臺換取商品和服務。
“碳惠天府”是成都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一個生動縮影。為展現“十三五”特別是2020年以來,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的新成效,成都編制形成了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成都市綠色低碳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低碳成都100案例》(以下簡稱《案例》)。12月20日,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就藍皮書情況進行了介紹。
“碳”出新思路
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
新思路新方案新路徑
“‘十三五’以來,成都綠色低碳發展成績明顯,城市增綠入選世界大都市協會綠色基礎設施‘最佳解決方案’,公園城市建設入選全球28個應對氣候變化基于自然解決方案案例,‘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考評居全省首位,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廣深等全國十大城市最低。”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與國際合作處處長劉遷介紹,綠色低碳正加快成為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最鮮明的特質和最持久的優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報告》《案例》的編制,旨在提高各級各部門對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意義的認識,激發更多低碳潛力和動能,為成都市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新路徑,助推“雙碳”戰略的實施。據悉,這也是自2017年成都發布全國首個城市級綠色低碳發展報告以來,第四年持續發布該報告。
劉遷介紹,《報告》分為六大部分,多層次、多維度展示了“十三五”特別是2020年以來成都綠色低碳發展的最新進展;在“雙碳”戰略背景下,成都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努力開啟超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愿景展望。《案例》則集中展示了“十三五”以來成都市各行業、各領域、各地區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成效和先進做法。
“碳”出新成效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生態環境產業產值破千億
案例數據折射出的,是成都不斷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決心和實踐。據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楊斌平介紹,“十三五”時期,成都以占全省18.7%的碳排放承載了24.5%的能源消費、25%的常住人口和35%的經濟體量,以年均增長2.2%的碳排放增長支撐了年均7.1%的經濟增長,成都市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能耗分別降低21.0%、14.2%,均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目標。
突出低碳引領,成都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以新經濟為引領的高質量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經濟發展效益和質量持續提升。全面劃定66個產業功能區核心起步區,五大現代制造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9%,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突破萬億元,電子信息產業成為首個萬億級產業集群,生態環境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立足能源受端城市特征,完善清潔能源供給基礎設施,成都加強重點領域節能降耗,燃煤鍋爐基本實現全域“清零”,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44.2%。加快構建氫能產業生態圈,落地東方電氣氫能產業園,累計建成加氫站2座、推廣氫燃料電池車370輛,氫能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億元,位列中國氫能城市競爭力排行榜第四。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都推動“鐵腕治氣”,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80天,優良天數比例76.5%。推進“重拳治水”,以河長制工作為抓手,構建供排凈治一體化機制,錦江、沱江流域市控及以上斷面優良水體率分別達100%、92.6%。推進“科學治土”,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全域增綠行動深入實施,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構建,森林覆蓋率達40.2%,生態系統碳匯超200萬噸。綠色制度文化建設方面,制定“碳惠天府”頂層設計和配套制度規范體系。上線“碳惠天府”綠色公益平臺,國內首創的“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雙路徑碳普惠機制加快成形。
“碳”出新愿景
推動碳中和產業建圈強鏈
實施“全域增綠”2.0版
楊斌平介紹,“十四五”時期,成都將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機遇,以碳達峰目標、碳中和愿景為牽引,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努力開啟超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新實踐,加快建設以綠色為新優勢的可持續發展先行區。
堅持把綠色作為城市發展的獨特優勢和永續動能,規劃建設綠色生產體系、綠色基礎設施體系、綠色供應鏈體系,提升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水平,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碳中和產業建圈強鏈,高標準建設天府永興實驗室,做大綠色低碳優勢產業。
實施“全域增綠”2.0版,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營造推門見綠、低碳生活的公園社區生態場景,呈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城市盛景。深入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生態環境聯防共治,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造更多可感、可及的公共生態產品,讓市民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幸福樣本。豐富“軌道+公交+慢行”有機銜接,提升城市綠色出行占比。優化“碳惠天府”正向引導機制,加快構建超大城市綠色低碳生態圈。
來源:成都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