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6歲的尚均增看著自己正在裝修的小院,不敢相信:“跟花園一樣,真好看!”這座小院裝修完要作為村合作社的民宿,接待游客。尚均增為此每年能拿到4000元租金。
尚均增兒女早年去世,老兩口身體都不好,靠著幾畝花椒的收入度日。尚均增所在的葫蘆套村坐落在棗莊市山亭區一片青山綠水間。今年初,村里引進上海一家旅游開發企業,成立了14戶示范戶+33戶貧困戶的福祿海旅游扶貧專業合作社。除了房屋租金,尚均增每年還能領到3000元的保底分紅。一年7000元的固定收入,老兩口就能順利脫貧。
向綠水青山要效益,將鄉村旅游作為脫貧路徑,是棗莊山亭區精準扶貧的新探索。山亭是個新建區,1983年區劃之初,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300元,被稱為“窮哥們大聯合”。1985年被列為全國和全省重點扶貧區,目前仍是棗莊經濟總量最小、發展困難最多、貧困人口比例最高的區。
但是,山亭有生態資源優勢,域內“八山一水一分田”,自然風光優美。在綠水青山上做脫貧文章,成為山亭精準扶貧的路徑之一。
山城街道興隆莊村位于城區東北5公里處,原名“窮命莊”,村民以山嶺薄地種植和打工為生,是有名的貧困村。但是村莊石板房民居保存完好,吸引眾多攝影愛好者,知名度和吸引力逐步增強。2012年,山亭區引入青島一家企業在原村址建設石頭部落景區,原有的103戶村民整體搬遷到政府新建的安置房,住進了二層獨院新居,40戶貧困戶也因此生活有所提高。貧困戶和部分村民參與到景區經營管理,或做餐飲服務,或售賣當地特產,或做保潔員、保安員等,有了固定收入。
目前,山亭區已發展“山亭人家”農家樂500戶、省級“好客人家”70家,農家樂戶年均增收3萬余元;鄉村旅游從業人員3萬人,占全區人口的6%。5.43萬人實現旅游脫貧致富。
如何防止“一扶就好,一放就倒”?基層干部向記者介紹說,一個好的村班子是關鍵。另外,合作社也是可以依托的平臺。“最重要的是把心扶起來”,而精神扶貧遠比產業扶貧難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