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你們才30億市值,我們接待不了》的文章在網絡上刷屏,注冊制下,小市值公司緣何不被機構投資者看好?一方面是由于注冊制下資金會更聚焦市場交易的活躍度,畢竟小盤股成交量稀少,機構建倉困難,減倉更難,一旦面臨風險想出都出不來。另一方面,小市值的公司安全邊際也不如大藍籌。
在20世紀,國內的大學生還是很“值錢”的,只要說是大學生,就是有文化的代名詞。在注冊制之前,上市公司也很值錢,只要說是上市公司,就能被機構投資者關注。在21世紀,大學生越來越多,已經成為入門級學歷,此時211、985等大學的分類成為還不錯大學的代名詞。注冊制之后,上市公司越來越多,成為上市公司的門檻也有所放低,此時上市公司如果不能被納入各類代表藍籌股的指數,且沒有足夠大的市值,也就不會被機構投資者重視。
過去是錢多股票少,所以幾乎所有的股票都能有大資金關注。現在藍籌股越來越多,它們吸納的資金也是越來越大,當大量的資金進入這些低市盈率、低市凈率的藍籌股中,剩余的游資也就顯得格外稀缺,于是不管是長期資金還是過江龍資金,都會選擇部分股票進行關注,而非對所有的股票伸出橄欖枝。于是就有了《你們才30億市值,我們接待不了》。
事實上,上市公司和投資機構之間也是雙向選擇的關系,本欄相信這家30億元市值的公司成長性和利潤水平也只是一般,如果真的是高成長的高科技公司,哪怕市值只有10億元,也能夠吸引到資金的關注,但如果是一家業績一般、成長性一般,市值也只有30億元的公司,那么對于機構資金的吸引力還真是不大,上市公司不要抱怨機構投資者的生性涼薄,也不要怨自己生不逢時,因為機構投資者也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沒有注冊制也沒有這些小市值普通公司的上市,就好比普通大學的大學生也不要抱怨大學生不“值錢”,因為沒有大擴招,這些普通大學的大學生可能還上不了大學。
對于投資者來說,也要辯證地看待30億元市值以下的小市值公司。一方面,投資者要學習大資金的選股策略,以成長性、規模來衡量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另一方面,投資者也要知道,這些30億元市值之下的小公司,它們的估值因為大資金的冷落變得很低,如果這里面有投資者熟悉的行業或者公司,并且確定它們的未來很有前途,那么投資者還可以用很低的價格買入這些公司的股票,等待它們的業績大幅提升,投資者將有機會獲得超額投資收益。
當然,上市公司也要注意注冊制之下的機構選股邏輯,如果自己的市值不夠大,就要選擇能夠吸引大資金的其他賣點,例如業績和成長性,例如特殊的行業屬性,再比如有自己獨特的研發方向。總之,想要吸引大資金的關注,規模是很重要的一點,但不是唯一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