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物價整體運行的大概率是基本平穩,本輪CPI弱通脹或溫和通脹格局不變,通脹中樞將保持在2.0%左右。由于低基數效應,年初通脹還會有小幅反彈,但全年整體通脹壓力依然不大?;谑澜缃洕H醯耐獠看蟓h境短期很難有大改變,在我國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內外部需求疲弱狀況很難有大改觀。未來價格走勢長期可能還是會走向類通縮,或者說是結構性通縮。無論消費品還是工業品,通脹都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威脅。
近期國內外一系列數據和政策變化都在強化國人的通脹預期。國內工業品價格逐步擺脫了過去55個月的通縮局面,連續三個月同比上升,11月更超預期上漲3.3%,各類大宗商品價格下半年輪番上漲,令人瞠目結舌。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減稅、擴大基建投資等政策主張,疊加美聯儲年內僅有的一次加息及預估2017年將三次加息,無不都在強化全球通脹壓力。
那么,明年我國物價走勢會如何?通脹再起的壓力究竟有多大?筆者認為,我國仍面臨經濟下行的較大壓力,價格走勢依舊面臨滑向通縮而非通脹的可能。無論消費品還是工業品,通脹都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威脅。
首要因素是,需求端不支持價格持續大幅走高。一方面,外需疲弱大勢難改。全球經濟和國際貿易尚未擺脫金融危機的深層影響,復蘇乏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4%。另一方面,內需不足仍難改觀。因人口結構變動、潛在經濟增速下滑,我國宏觀經濟在6.0%至7%的區間下限運行是大概率。隨著20余省市房地產限購限貸等調控政策出臺,推動經濟增長的舊動力快速衰減,而新動能尚未形成,基建投資仍將成為穩增長的主要支撐。
再從貨幣環境看,穩健中性的基調已預示2017年貨幣供應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速將比2016年略有放緩,很有可能邊際從緊。美聯儲已進入謹慎、漸進加息階段,歐央行和日央行估計也將繼續推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和負利率政策,但政策邊際效應遞減,各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很難形成合力,對價格波動的影響程度自然也隨之降低。
供給側過剩格局也對價格上漲構成巨大壓力。本輪豬周期已越過高點,豬肉價格上漲空間有限,對CPI的拉動效應將逐漸減弱。糧食市場供大于求格局不會改變,糧價處于近幾年低位。過去三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保持在1.2萬億斤以上。2015年糧食連續十二年增產,2016年夏糧產量雖略有減少,但仍處于歷史第二高位。小麥、早稻及主要秋糧品種都啟動了托市收購,糧食庫存總量處于高位。而玉米臨儲政策調整則會進一步確立玉米價格逐步向下的走勢。加之國內外糧價倒掛格局短期難以逆轉,小麥、大米等主要糧食品種價格高于國際水平,國家公布的2016年水稻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持平或略有下降,仍將對國內糧價形成壓制。
隨著房地產調控疊加監管趨嚴,房地產市場降溫趨勢顯著,房價后續上漲動力不足。2017年“量跌價穩”可能性更大,“房價—房租—CPI”傳導效果有限,住房租金將維持在較為穩定的水平,租金價格變動對CPI的拉動作用將逐步弱化。另外,國際油價受供應持續寬松和OPEC限產影響有限(產量從現在水平上削減120萬桶/日,相當于全球約1%的產量),估計仍將在每桶40至60美元一帶徘徊,難現2016年的大幅反彈場景。
在去產能、去杠桿壓力大背景下,支撐PPI回升的力度有限。調控收緊,樓市逐步降溫,房地產行業面臨需求萎縮的問題。因此,未來鋼價及黑色金屬行業PPI走勢與基建投資力度及民間投資回升幅度密切相關??陀^而言,基建投資進一步擴張的空間已顯著收縮,且有對民間投資一定的擠出效應。未來全球經濟仍將總體低迷,而美國經濟弱復蘇確定性較強,美元指數已突破100大關,在加息預期支撐下,預計美元在2017年仍會保持強勢,原油價格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承壓,上漲可持續性不強,階段性回落并繼續探底概率較大,輸入性通脹或通縮壓力都不會太大,對PPI拉動作用將逐步減弱。
從歷史情況看,PPI難以傳導至CPI,多數時候PPI與CPI呈背離之勢。歷史數據中很難找到PPI領先上漲、CPI滯后幾個月再漲的所謂傳導效應的佐證。2016年以來,雖然PPI生產資料價格顯著上漲,但CPI非食品價格,特別剔除服務后的非食品消費品價格漲幅非常小。從微觀數據看,成本價格上漲無法推升終端產品價格。原材料成本上升,之所以沒有帶動最終商品價格上升,原因在于制造業企業競爭激烈。
不過,盡管總體而言2017年通脹壓力不大,不構成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但后續風險猶存,仍需警惕可能的價格超預期反彈。
豬肉價格反彈的可能性始終存在。雖然生豬存欄從低位開始穩步回升,但力度有限。近幾年來部分地區加強環保,大量限養、禁養,致使生豬補欄進程較慢。未來隨著生豬供給回升進程出現反復,預計豬肉價格還有可能再度返回上升通道。而且,母豬存欄始終未見明顯回升,這成了未來豬肉價格走穩的最大隱憂。
流動性、投機性和季節性等因素的影響和沖擊可能推升蔬菜價格。如果極端天氣原因導致產量下降,再加上投機行為介入,不排除部分蔬菜價格再次飆升的可能。蔬菜價格彈性很大,單個品種市場規模有限,很容易被投機資金利用一些供給面的沖擊去“圍獵”,這也將成為2017年食品價格中的最大不穩定因素。
在“供給收縮+需求回暖”的邏輯支持下,國內大宗商品價格反彈超預期,PPI延續回升態勢。隨著供給側改革和去產能政策持續落地并見效,上游行業“量縮價漲”,下游市場需求改善。需求好于預期,供應和庫存處于低位,強化了大宗商品價格的反彈,帶動PPI企穩。此外,隨著房地產調控的深入推進,預計2017年基建投資將被迫繼續維持較高增速,從需求側為穩增長托底,“供給+需求”兩方面對商品和PPI的利好和支撐邏輯更為清晰。
綜合上述分析邏輯,筆者認為,2017年物價整體運行的大概率是基本平穩,本輪CPI的弱通脹或溫和通脹格局不變,通脹中樞將保持在2.0%左右。盡管年初由于低基數效應通脹還會有小幅反彈,但是2017年全年整體通脹壓力依然不大。基于世界經濟疲弱的外部大環境短期很難有大改變,在我國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內外部需求疲弱狀況短期內很難有大改觀。未來價格走勢長期可能還是會走向類通縮,或者說是結構性通縮。未來宏觀調控的重點是積極抗通縮而非防通脹。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