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加一個飯局,有幾個P2P行業的投資者,席間有一個人發表見解,說P2P企業年底前會剩下不到1000家,2017年底前會只剩下5家。同桌的同行低頭不語。
我笑了。不至于吧,雖然現在寒風猛烈,但還不至于凍死全部。2014年底,全國大約5000余家P2P,2015年倒掉了大約1500多家,加上新增的,現在應該還有4000多家。我估計,今年少說要關門三分之二,也就是2500家以上,年底存活的P2P應該在1000家左右。在2017年,P2P行業法規和監管政策出臺之前,應該還有一半被淘汰。也就是說,在2017年底,P2P行業存活的企業也許只有500家左右。
但在這存活的500家之中,就有很多希望,躲過了這兩年的大風大浪,接下來也許可以再走10年。
中國的金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各種形式和方法,但從大局來看,其實競爭的焦點就是誰能有辦法從老百姓(603883,股吧)的口袋里掏錢。無論是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還是如P2P一類的草根金融,大家做生意的資本都來源于老百姓的口袋,都是從國民的口袋里“搶錢”。只不過分為兩種,一種是有“特權”的,即所謂的金融執照或者許可,一種是沒有特權的,只能變通著、轉一個彎子,比如現在的P2P公司。
究竟誰可以做金融,誰不可以做金融?
目前的主流邏輯是:有錢有權有勢的就可以,大的可以,小的不行,草根不行。所以,金融是屬于貴族的游戲,不是平民的游戲。其實,在這個問題上,世界各國都一樣。與傳統銀行相比,互聯網金融帶有很重的草根特點,有一定普世的意思。
但現在玩到最后,貌似又是一個金融壟斷漸行漸近的局面,最終會不會又是一個死局,不可知。
P2P有很多的問題,但卻是草根階層的參與金融的唯一通道,希望別一陣風把它們都吹到海里淹死。
作者簡介:范棣博士,著名獨立經濟學家。北京大學互聯網金融智庫理事長、亞聯資本創始合伙人、銀票網董事長。本文摘自范棣博士的微信公眾號“財經這點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