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文章指出,致力于改革的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最近對英國和土耳其進行訪問,承諾減少針對外國直接投資(FDI)的壁壘,用“在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的口號吸引跨國公司。但美極面條事件表明,不管國家領導人說了什么,稅務部門、食品檢驗機構及地方官僚體制常常當作耳旁風。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去年,雀巢(Nestlé)旗下的美極(Maggi)面條同高露潔(Colgate)、滴露(Dettol)及諾基亞(Nokia)一起榮獲印度最受信任的消費品牌時,班加羅爾的一名評論員在印度《經濟時報》(Economic Times)網站上反駁道:“現在是印度和印度人民將所有外國品牌從這一榜單上清除的時候了。印度需要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標志。”
巧合的是,印度一名部長所稱的“檢驗員拉吉”(Inspector Raj)正打算采取行動。今年1月,一名食品檢驗員從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一家商店拿走了一包美極面條,從此引發了一系列鬧劇,最終導致雀巢銷毀了4億包其實沒什么問題的面條。只是在最近(在美極面條全球銷量下降后),該品牌才重新在印度上架。
致力于改革的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最近對英國和土耳其進行訪問,承諾減少針對外國直接投資(FDI)的壁壘,用“在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的口號吸引跨國公司。但美極面條事件表明,不管國家領導人說了什么,稅務部門、食品檢驗機構及地方官僚體制常常當作耳旁風。
聲稱雀巢生產的面條含鉛量超標(基于有爭議的證據,而這些證據并未得到其他國家檢驗結果的支持)之舉,意味著印度主要食品檢驗機構滿不在乎地打破了莫迪的歡迎姿態。這進一步增強了跨國公司本已日益強烈的意識:新興市場并不是他們曾經期望的單向押注,滿是踴躍的消費者。這些是棘手的地方,外國企業很容易陷入麻煩。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一直都知道這一點。只有真正幼稚的人才會認為進入中國像進入辛辛那提(Cincinnati)一樣容易。但以往風險似乎可控,尤其是在他們受到笑臉相迎的政客吸引、而躍入未知所帶來的回報巨大之時。但在現實中,他們遇到了比預想更多的陷阱、更少的回報。
經濟環境也不給力。中國經濟增速已經下降,巴西、俄羅斯經濟預計今年將出現萎縮。由于表現不佳,高盛(Goldman Sachs)已關閉了旗下的金磚國家(Brics)基金,后者旨在獲益于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增長潛力。外國投資者再也無法搭上快速增長的順風車。
與此同時,監管方面帶來的挫折不斷增多。雀巢面條風波與在印度的其他外國跨國公司的遭遇如出一轍,特別是在稅務方面。上月,沃達豐(Vodafone)在孟買高等法院獲得了勝訴,此前印度稅務部門試圖讓該公司補繳數億美元的稅款。去年,孟買法院在一起類似的案件中做出了有利于殼牌(Shell)的判決。
外資跨國公司至少可以信賴孟買法院作出公正判決。8月,該院法官未理會印度食品安全與標準局(FSSAI),稱該局基于有缺陷的檢測禁止9類美極面條出售的決定違反了自然公正原則。
其他國家同樣也很棘手。在成為中國打擊賄賂的公開案例后,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被中國一家法院罰款3億英鎊。南非移動通信企業MTN(在非洲及中東各地提供服務)首席執行官思費索•達本古瓦(Sifiso Dabengwa)在尼日利亞監管機構對該集團罰款52億美元后最近宣布辭職。
外資跨國公司并非好管閑事的監管機構的唯一目標。他們也并非只在新興經濟體遭遇風險,歐洲的銀行在美國也同樣遭遇風險。幾家大型中國國有企業及其高管在該國的反腐運動中遭受了嚴重沖擊。但在艱難時期,外資企業更容易成為靶子。
這意味著必須付出額外代價“入境隨俗”,不僅僅是讓“巨無霸漢堡”(Big Mac)適應當地文化,轉而銷售“雞肉大王漢堡”(Chicken Maharaja Macs),而且還要成為當地經濟的一部分。“你承受不起被視為帝國主義者的后果。你必須展示自己如何讓所在國家受益,”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國際管理學教授彼得•威廉森(Peter Williamson)說。
但雀巢并沒有做錯什么,肯定不至于讓其在印度的銷售額下降20%。雀巢的錯誤在于在事件發生后沒能快速、自信地回應指控。等到雀巢作出反駁時,關于其面條有毒的傳聞已經傳遍了社交媒體。雀巢并不是試圖讓當地人接受某款全球產品的新來者。它已經在印度經營了103年,并且早在1961年就開始在印度生產。自1983年推出以來,美極一直是廣受歡迎的品牌——這種幾分鐘即可煮熟的面條對大多數人來說足夠便宜,而且適合他們的忙碌生活節奏。
雀巢印度(Nestlé India)自1968年就在孟買交易所掛牌上市;它直接雇用7000人,間接為50萬人提供就業;它從旁遮普邦(Punjab)、哈里亞納邦(Haryana)和拉賈斯坦邦(Rajasthan)的10萬戶農民那里收購牛奶和乳制品;它在印度對面條進行全球研發,而且擁有9個健康實驗室。換句話說,印度人對雀巢并不陌生。
在此類事件中,人們往往會問,大公司怎樣才能做得更好,雀巢將吸取教訓,尤其是在溝通方面。但這是印度(而不是雀巢)的過錯,該事件對增長型經濟體的寓意是:如果你國的投資回報下降,那么你必須把風險也降低些。(文章來源:FT中文網)
譯者/陳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