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祥
編輯/漆菲
烏克蘭決定開啟反攻之際,赫爾松州境內、第聶伯河下游的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在當地時間6月6日上午發生爆炸。
(資料圖)
大壩位于巨大的卡霍夫卡水庫下游,對該地區至關重要。該水庫為當地農民和居民提供水源,也為扎波羅熱核電廠提供水源。它還是向俄羅斯占領的克里米亞南部輸水的重要通道。
6月6日的衛星照片顯示,大壩被炸毀后的樣子。
大壩中央段遭結構性毀壞,意味著它將不復存在。水庫蓄水約1800萬立方米,水沖過大壩缺口,向著下游奔騰而去。洪水立即淹沒了烏克蘭和俄羅斯控制區的幾個村莊,數千名居民被疏散到下游。大壩決堤,還將帶來一場巨大的人道、經濟和生態災難。
烏克蘭危機剛爆發時,俄軍就占領了卡霍夫卡大壩,直到今天。俄軍控制下的這座大壩到底發生了什么?俄烏相互指責對方是罪魁禍首,但都沒有提供具體證據。烏克蘭說是俄陸軍第205摩步旅的工兵用炸藥所致,俄羅斯則一口咬定是烏克蘭用“海馬斯”火箭炮炮擊大壩導致悲劇發生。
而無論是誰炸毀了卡霍夫卡大壩,都打亂了烏克蘭南部的戰略棋盤,迫使雙方進行一系列重大戰略調整,并將延遲烏克蘭的反攻計劃。
6月7日,赫爾松州民眾在水災中逃生
“巨大的人道、經濟和生態災難”
大壩被炸后,第聶伯河沿岸的俄羅斯和烏克蘭控制區內,約有4.2萬人面臨洪水威脅。
6月7日上午,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馬修(Matthew Luxmoore)抵達赫爾松州州府赫爾松市探訪災情。“整個地區都被淹了,水位還在上漲。市中心地勢較高,基本未受影響。”他寫道,“官員們說,赫爾松的水位每小時上升15厘米,可能會持續到晚上。這意味著,屆時水深至少會增加3米。”
烏方表示,大壩附近,有17個定居點的水位已經達到頂峰,這些地區的總人口為1.6萬人。據赫爾松州州長普羅庫金介紹,該州被淹面積約為600平方公里,其中68%的土地位于第聶伯河左岸的俄控地區。
大批居民開始逃離被淹沒的家園,有人將孩子扛在肩上、抱著寵物狗、提著裝有個人物品的塑料袋。在那些水位越過頭頂的地區,救援人員乘坐橡皮艇前去搜救受困居民。
6月8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視察災區,與當地官員討論緊急救援、疏散人口、修復當地生態系統和恢復軍事行動等事宜。截至當天上午,赫爾松州平均洪水水位為5.61米,有近2000人得到疏散。塔斯社則引述俄羅斯安全部門的消息稱,俄控地區約有1.4萬棟房屋被淹沒,約有4300人得到疏散。
大壩被炸毀后,澤連斯基在當天的全國講話中指責說,俄羅斯引爆了“大規模殺傷性環境炸彈”。
6月6日,烏軍士兵用加掛鈴木發動機的充氣艇救援災民。
克里姆林宮新聞發言人佩斯科夫對此回應說,這是烏克蘭有預謀的破壞行為。“很明顯,與這次破壞行動有關的是,烏軍兩天前發動的大規模反擊攻勢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他們的攻擊行動舉步維艱。”
俄總統普京6月7日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通電話時指出,烏克蘭在西方授意下,“對敵對行動的升級進行危險押注、犯下戰爭罪行、公開使用恐怖手段,并組織對俄羅斯領土的破壞行動”。普京說:“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摧毀赫爾松州的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這造成了大規模的環境和人道災難。”
據彭博社報道,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盟國還在評估,此事是何方所為,但傾向于歸咎俄羅斯。應烏克蘭要求,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6月8日就此事召開緊急協調小組會議。
德國已把矛頭指向莫斯科,稱其目的是阻止烏軍的反攻行動。德國總理朔爾茨說,大壩被毀標志著戰事達到了“新維度”。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亦表示:“破壞民用基礎設施顯然屬于戰爭罪,我們將追究俄羅斯及其代理人的責任。”《日內瓦公約》明確禁止在戰爭中以水壩為目標,因為這對平民造成了危險。
新卡霍夫卡市被水淹后的景象。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哀嘆道,這是一場巨大的人道、經濟和生態災難。聯合國緊急救濟協調員馬丁·格里菲思在安理會緊急會議上發表講話時稱,赫爾松及其周邊地區“災難嚴重程度只有在未來幾天才會顯現”。“由于失去家園、食物、安全飲用水和生計,烏克蘭南部前線兩側的成千上萬人蒙受了嚴重而深遠的影響。”
烏克蘭總理什梅加爾6月7日通過視頻連線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講話時說,這是“近幾十年來歐洲最嚴重的環境災難之一”。他指出,有數十個城鎮和村莊面臨飲用水供應短缺,烏南地區水利系統也受到影響,這將導致干旱和作物歉收,進而沖擊全球糧食安全。
烏克蘭內政部長顧問安東·格拉申科則憂心忡忡地表示,不僅第聶伯河下游的整個生物群落——如灌木叢、漫灘、水生植被等被洪水淹沒,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70種動物、30種植物也處于危險中;隨著水電站的150噸機油流入第聶伯河,最終流入大海,或將導致數千噸魚類死亡,“屆時黑海沿岸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土耳其等國都將感受到后果”。
格拉申科還指出更嚴重的后果:如果水庫完全排干,有毒沉積物如重金屬、石油產品、殺蟲劑、放射性核素等會暴露出來,有毒塵粉或將被吹向克里米亞方向;到時候,赫爾松和扎波羅熱地區約有150萬公頃的土地將不再適合種植農作物;此后北克里米亞運河將會干涸,這將讓克里米亞半島陷入水資源危機。
6月7日,赫爾松市的街道被洪水淹沒。
烏南部農田或將變成沙漠
卡霍夫卡大壩橫跨第聶伯河,它的西端是貝里斯拉夫(Beryslav),東端是新卡霍夫卡(Nova Kakhovka)。它同樣也是一座大橋,大壩頂上有公路和鐵路,連接了這兩座城市。
貝里斯拉夫是赫爾松州最古老的定居點之一,在14世紀后期就成為邊疆的軍事要塞,也是著名渡口。2022年戰事爆發前,這里的人口統計是11895人。
新卡霍夫卡的歷史較為短暫,它是因興建大壩而配套產生的城市。最初是為了容納大壩工地上的建筑工人。之所以命名為新卡霍夫卡,是為了區別于15公里外的卡霍夫卡市。大壩建成后,它成為水電站工作人員的生活區,人口從2萬人發展到戰事爆發前的4.4萬人。
卡霍夫卡水電站,是第聶伯河水庫梯級上的第六座,也是最后一座大壩。所以,這座水電站的由來,要從第聶伯河的特征,以及隔壁的扎波羅熱州說起。扎波羅熱的意思是“急流之下”,來源于第聶伯河急流。
衛星照片顯示,烏克蘭赫爾松的港口設施(下)在大壩決堤后被淹沒。上圖為同一地區5月15日拍攝的情況。
當第聶伯河流經今日第聶伯羅市位置后,原本西北-東南方向的河流直接南下,在66公里內下降50米,形成急流,急流止于今日扎波羅熱市的位置。這一段急流,是千百年來航運者的噩夢,有數不清的船只葬身此處。直到第聶伯水電站在1932年建成,第聶伯水庫淹沒了這段急流,水運才變得安全,船可以從基輔一路通航到出海口赫爾松。
1950年代,斯大林啟動了雄心勃勃的“共產主義大建設工程”系列,全是水利工程。烏克蘭南部有個大項目,它由多個水利工程組成:第聶伯河下游的卡霍夫卡水電站系統、北克里米亞運河、南烏克蘭運河、克里米亞北部和烏克蘭南部的灌溉網絡。
由此可見,剛被毀壞的大壩是烏克蘭南部水利工程里的一個節點。它不僅僅讓第聶伯河下游變得適合航運,更重要的是一勞永逸地解決了烏克蘭南部、克里米亞半島的缺水困境。
卡霍夫卡大壩有一座船閘,一座裝機容量為357兆瓦的水力發電站。水庫的建設始于1950年9月,最后一臺發電機于1956年10月投入使用。扎波羅熱核電站在1980年代建起后,水庫又多了一項職能,為核反應堆提供冷卻用水。
6月7日,赫爾松市區尚未被淹的地方。
長久以來,制約克里米亞發展的最大因素就是水資源。南部和西部有相對豐饒的河流、湖泊、水庫,北部和東部則干旱嚴重。不僅是克里米亞缺水,烏克蘭南部的第聶伯河左岸地區也缺水。后者是一塊平原,有肥沃土地與溫暖氣候,但炎熱干旱、塵土飛揚,不時刮起的黑色沙塵暴也讓農業歉收。
北克里米亞運河及其灌溉系統自1957年開始建設,運河全段到1976年12月才正式通航。從此,包括北克里米亞運河、南烏克蘭運河在內的水利系統網絡一步步成型,南部地區的農業變得欣欣向榮。
如今,隨著卡霍夫卡大壩的崩塌,這塊土地的農業自然條件恐怕又將回到70年前的慘狀。烏克蘭農業政策和食品部警告稱,大壩決堤或將導致烏南部至少50萬公頃失去灌溉水的土地變成沙漠。
北克里米亞運河始于塔夫里斯克(Tavriisk),這座小城挨著新卡霍夫卡。運河每年向干旱的半島輸送150萬立方米的第聶伯河水,滿足半島85%的用水需求。來自運河的水中,有72%用于農業,10%用于工業,飲用水和其他公共用水占18%。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后,烏克蘭在卡蘭恰克(Kalanchak)以南的運河上建起一座大壩,造成當地水資源短缺。克里米亞半島230多萬人口,單日供水有時被限制在幾個小時。半島在2013年有13萬公頃農作物,2017年減至1.4萬公頃,空曠的運河和近乎干涸的水庫成為農業蕭條的象征。
2014年,當地一名官員向半島電視臺訴苦說,烏克蘭筑壩使當地農業“幾乎消失”。俄軍進入赫爾松州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炸毀了北克里米亞運河上的大壩。
6月6日,泥潭中的俄軍,洪水對第聶伯河防線里的俄軍造成沖擊。
對烏軍反攻產生何種影響?
在俄軍放棄赫爾松州第聶伯河右岸之前,烏軍確實在重點炮擊卡霍夫卡大壩。
赫爾松州內,第聶伯河上只有兩座大橋,公路橋安東諾夫大橋以外,便是卡霍夫卡大壩了。2022年2月24日沖突剛爆發,俄軍就占領了卡霍夫卡大壩,以及大壩兩端的城市。從這里過橋去赫爾松,路程只有77公里。卡車隊即便多繞點路,運輸效率也比渡輪高得多,況且新卡霍夫卡還有俄軍后勤最依賴的鐵路。
卡霍夫卡大壩因此成為一個重要轉運點,堆積了包括彈藥在內的大量物資,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海馬斯”的重點目標。好在大壩遠比大橋堅固,227毫米火箭彈難以徹底阻斷大壩上的汽車和火車運輸。
2022年8月,新卡霍夫卡的俄軍彈藥庫持續遭到“海馬斯”的炮擊。8月26日,大壩遭受了一次嚴重襲擊,火箭彈擊中大壩上的一支車隊。隨著南部反攻開始,烏軍于同年11月11日奪回大壩西端的貝里斯拉夫。烏軍沒有進一步跨河,而是就此按兵不動,與俄軍隔河相望。
2018年克里米亞植被的覆蓋情況。
在人類戰爭史上,破壞大壩是常有的事,譬如全歐洲最大水電站——第聶伯羅水電站。這座大壩在1927年開工,1932年完工。有了充足電力保證,就可以建起工業中心,扎波羅熱鋼鐵廠與第聶伯鋁廠隨之拔地而起。扎波羅熱鋼鐵廠目前是烏克蘭第四大鋼鐵廠,也是唯一的冷軋板制造商。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蘇軍兵敗如山倒,德軍很快沖到第聶伯河一線。情急之下,蘇軍在大壩上炸出一個120米長的缺口,洪水帶來浩劫,蘇聯沒有公布官方死亡人數,歷史學家公認是2萬-10萬人。戰后,美國幫助重建大壩,通用電氣運來新的發電機。水電站在1950年重新開始發電,第二座電廠在1969年到1980年之間建成。
蘇聯郵票,展現第聶伯河上的水壩以及相關水利工程。
在被俄羅斯占領的新卡霍夫卡河岸上,由莫斯科指派的市長萊昂捷夫表示,該城市已被淹沒,已疏散了900人。他還說,當局將派出53輛撤離公交車將城市和附近兩個定居點的人們送往安全地區。
由于大水來得突然,俄羅斯空天軍的直升機只能跟洪水搶時間,將赫爾松州南部的士兵撤離出來。包括裝甲車、火炮在內的重型裝備,只好丟在原地。如此一來,俄軍丟失了沿第聶伯河修筑多時的防御工事,以及很多重裝備。洪水把雷區也毀了,地雷或被洪水引爆,或被沖到不知道什么位置了。
與此同時,外界也對歐洲最大的扎波羅熱核電站的情況表示關注,因為該核電站使用水庫的水進行冷卻。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說法,該地的情況得到控制,“不存在迫在眉睫的核風險”。
目前還不清楚,大壩被毀會對未來戰局產生何種影響。眼下烏克蘭正準備開啟一場備受期待的反攻,但反攻細節一直處于保密狀態。外界推測,反攻重點是南部地區。
被炸毀的大壩。
但洪水無疑將會減緩甚至中斷烏軍突襲俄軍陣地的計劃。由于下游大片土地被洪水淹沒,位于赫爾松對岸(東岸)的地區實際上對烏克蘭來說已成為禁區。預計洪水至少會持續10天,地面完全干透更需要3到5周。
這意味著,烏軍在赫爾松州的反攻,不太可能在7月中旬前發起。任何一支部隊,都不想在這樣的泥潭環境里作戰——不但所有車輛會陷進去動彈不得,步兵也沒法挖工事,道路也毀了。
即便如此,澤連斯基仍堅稱,大壩的部分破壞不會阻止烏克蘭發動反攻。他在6月6日晚發布的視頻中說:“我們仍將解放我們所有的土地。”
當地居民站在被洪水淹沒的第聶伯河的堤岸上,觀看對岸因炮擊升起的濃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