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一連串公司合并、裁員和降薪后,華潤置地終于離“榜樣”更近一步。
2022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華潤置地上半年綜合毛利率為26.9%,超過了“利潤王”中海地產的23.5%。
(資料圖片)
銷售額和營業收入均出現下滑(銷售額1210.4億元下滑26.6%,營收728.9億下降1.1%)的情況下,華潤置地拿地風格異常果敢,上半年新增權益貨值沖到了行業第一。對于如何平衡風險,華潤置地管理層表示,“該出手時就出手”。
對于接下來的下半年,華潤顯示了同樣的自信滿滿。中期業績報告中,華潤置地稱“順利完成半年銷售目標”,并表示對“全年的業績實現”持積極態度。
令人迷惑的是,華潤置地從來沒有對外透露過這些目標。
向中海學習
華潤置地在2020年提出了“降本、提質、增效”和“搶時間、保業績”的管理主題。
緊接著2021年年初的時候,華潤置地六大區首次集體換防,旨在提高人效。
在深圳某區域2021年管理年會上,當時還是華南大區董事長的(現東北大區董事長)孔小凱在會上稱:“目前我們公司的人效,跟中海、龍湖等標桿房企相比存在差距。華潤員工的綜合素質并不比中海、龍湖的員工差,人效差距更多體現在組織架構和流程上,只有做出組織變革才能顯著提高人效,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適應未來的組織變革。”
緊接著,華潤置地開始了一系列的精簡合并、裁員和降薪等操作,用其官方說法就是“開展組織架構變革、組織人事變革和薪酬激勵變革”。總部共設16個部門,所有大區部門由13個精簡為9個;之后各大區城市公司開始合并。其中華東區域動刀明顯,13個城市合并精簡到6個。
據華潤置地管理層在今年8月31日的業績會上介紹,全國原有的47家城市公司已精簡到28個。
華潤置地2021年和2020年的年報對比顯示,其人均年薪降幅達15.83%,超過了新城控股和旭輝。而中海、龍湖、保利、碧桂園、招商蛇口、金地、萬科在2021年的人均薪酬是同比上升的。
多方努力下,到了今年上半年,華潤置地毛利率終于超過了榜樣中海,可以算是卓有成效。不過這只是因為華潤置地毛利率下滑的程度比中海輕一些而已,相對2021年同期毛利率31.3%,今年上半年這個指標還是下降了4.4個百分點。
把核心數據再拉大來看,華潤置地的凈利潤總額還是在中海地產之下,排名行業第二,第三是萬科,三家凈利潤總額分別為167.4億元、126.84億元、122.2億元。
事實上,中海地產的毛利率已下滑多年,按照其管理層在提及毛利率時的表態,他們更在乎凈利潤總額水平。
兇猛進擊
對比大多數房企的謹慎收縮,華潤置地上半年在土地市場表現得非常兇猛。根據中指研究院的數據,其全口徑新增貨值在總拿地排行上沖到第二, 權益新增貨值則高居第一。
多個熱點城市的拿地榜上,華潤置地都在前排,除了上海。
華東大區曾是華潤置地貢獻銷售額的主力軍,但2020年3月,華潤置地、中海、萬科三家房企在上海圍標上海虹口地塊,中海以底價34.3億元將虹口區HK271-01地塊收入囊中后,馬上宣布與萬科、華潤置地兩家聯合開發該地塊。
“圍標事件”之后,華潤置地上海公司拿地受挫,有傳言稱涉及此事的3家房企被禁止三年內在上海公開市場拿地。
從2022年中期業績報告能看出,上半年華東區域結算營業額僅占了15.9%,2020年和2021年的占比是19.1%和23.3%。按照2年的結算周期,今年結算的剛好就是圍標那一年的項目。
8月31日的業績會上,華潤置地介紹接下來的供貨城市主要為北京、深圳、杭州、成都、南京、蘇州等城市。
失去了上海土地市場,華潤置地明顯希望強勢回歸深圳主場。
今年5月深圳的第一輪集中供地中,華潤置地與萬科爭奪一塊寶安尖崗山地塊,角逐40分鐘后花落萬科。華潤置地當場申訴,認為拍賣官落槌太快。
一名在拍地現場的業內人士向《鳳凰WEEKLY地產》透露,華潤置地與拍賣師在土地交易中心的監控室發生了激烈爭執。一名華潤置地深圳大區的員工對《鳳凰WEEKLY地產》稱:“我們也納悶,為什么這么好的一塊地會沒搶到。”
到了深圳第二輪集中供地時,華潤置地“一雪前恥”,出手闊綽包攬四宗地塊,共花費118.77億元,占總出讓金的35%。
多家同行現金流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對于如何平衡投資高速增長和財務,華潤置地管理層在業績會上不斷強調“量入為出”,同時稱深度聚焦一線和強二線城市,積極搶抓市場上優質的收并購機會,“該出手時就出手。”“對全年的業績實現,我們是比較積極的態度。”華潤置地在業績會上表示,“預計我們今年的行業排名也會比去年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