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天津市市場監管委開展保健食品科普宣傳活動,并為市民提供了實用的假冒偽劣保健食品鑒別竅門。
在河西區誼景村社區活動現場,不少社區居民前來詢問平時遇到的消費問題。市市場監管委保健食品監管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消費者特別是老年人在選購保健食品、辨別保健食品宣傳真偽時,要注意五大非法宣傳陷阱:
一是“藥到病除”不可信,保健食品不是藥品,不能聲稱治療功效。二是“健康講座”為促銷,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訪談、講座、采訪、座談會”等形式為幌子,邀請假冒專家、教授和老中醫在現場進行“養生”講座,兜售保健食品。三是“免費活動”為洗腦,不法商家通過“贈藥”“免費試用”“發放小禮品”“抽獎”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參加促銷活動。四是“權威證明”屬虛構,非法保健食品廣告利用國家機關及事業單位、醫療機構、學術機構、行業組織名義和形象,為產品功效作說明,以增強產品權威性和說服力。五是“專家義診”是騙局,不法商家雇用所謂專家、教授為老年人開展免費專家體檢或義診,體檢后,告知老年人身體存在多種問題,誘騙老年人購買保健食品。
市市場監管委相關負責人提示,消費者購買保健食品時,一要認清保健食品標志,保健食品產品外包裝上有“藍色草帽”標志,標志下方為批準文號和批準部門。目前市場上存在衛生部(1996年11月至2003年7月)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3年10月之后)批準的保健食品產品。二是仔細閱讀保健食品標簽說明書,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應當與標簽、說明書一致。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