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好的“頭道橋”呈現古式雙層石拱橋模樣 記者 謝偉 攝
85歲的常寧州老人站在修復好的石橋上
記者 謝偉 攝
在長安區子午峪口,85歲的退休干部常寧州老人,放棄城里優越生活,從1993年退休到現在,花費20多年的時間,義務修復還原了一座清代古橋,方便游客、村民通行,受到群眾稱贊。
“城南第一橋”被洪水沖垮
西安市長安區的子午峪口,是古代著名的子午路入口,相傳在漢、唐兩個朝代,“子午棧道”是京城長安通往漢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條重要通道,有詩云“深林迷昏旦,棧道凌空虛”。隨著歲月的變遷,“子午棧道”破損也很嚴重,據歷史記載,清朝左宗棠任陜甘總督時,對棧道全線進行了整修,包括臨近子午峪口的棧道上的三座古橋,分別是石板橋、拐峪橋和頭道橋。其中頭道橋就是這座石拱橋,高9米、長16米、寬2.5米,東西橫跨子午峪,被村民們譽為“城南第一橋”。這座被常寧州老人稱為“左氏橋”頭道橋,由于年久失修,逐漸發生垮塌。加之1982年的一場山洪,使得這座橋從此成了危橋。
修橋為了方便群眾生活
為什么要修橋?對于這樣的疑問,還得從老人的經歷說起,常寧州從小生長在子午峪外的西湖村,從部隊院校退伍后,一直在省文物局系統工作。二十多年前退休后回到家鄉,他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加上自己多年的文物管理工作的經驗和部隊經歷,恢復“左氏橋”的想法成了老人晚年最大夢想。
常寧州老人說:“每次走到殘敗的‘頭道橋’頭,都會扼腕嘆息,希望有朝一日老橋能煥發新姿,方便群眾生活、讓人能安全通過。 ”有了修橋的想法,常寧州老人依據歷史資料運用在部隊當參謀時的本領,繪制出了“頭道橋”的草圖,經過幾個月時間,不斷與周圍村民論證和修改,最終敲定了修復“頭道橋”的圖紙。
有了圖紙,老人就四處籌備修橋用的材料,由于古“頭道橋”是用方形石塊建造的,而今已無人愿意執鐵釬、掄大錘破石頭,缺乏方形石料就成了修橋第一道要解決的難題。常寧州老人想到了散落在一些村子房前屋后的石頭門墩作為替代品。沒有資金,老人慷慨解囊,拿出積蓄和退休工資,雇人雇車到處收購,周邊的收完了,就跑到渭南等地去收,一共花費了8萬元,收集了石頭門墩800對,完成了前期的材料準備。
節日周末吸引游客觀看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10月,老人提出修繕恢復“頭道橋”的建議得到了長安區子午街辦的大力支持,并讓他負責材料和施工。那一刻老人開心得像個孩子,幾乎每天都到橋頭看一看,盼著修橋計劃正式開始。本來預計2015年春節過后正式開工,可是一直找不到會做石頭活兒的工匠,直到2015年4月底,才找齊了人手, 項目正式開工。按照常寧州老人的安排,工程共分為:橋面渡槽拆除、橋身加固、橋體改造、橋頭亭臺建設等幾大階段,在隨后的幾個月里,由于體力透支,他幾乎每天坐在工地觀察施工進度。最后老人覺得來回不方便,干脆進駐工地,全天在現場指揮工人施工,不斷叮嚀大伙兒注意安全。
經過五個多月的艱難施工,這座被損毀的“頭道橋”,以典型的中國古式雙層石拱橋模樣,重現在世人眼前。
如今,這座古橋每逢過節、周末都吸引不少游客駐足觀看。常寧州老人告訴記者:自己是共產黨培養起來的干部,能在有生之年發揮一點光和熱,感覺無比自豪和幸福。
記者 謝偉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