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周六在上海閉幕。在這次會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以及世界銀行的官員,對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復蘇脆弱表示擔憂,呼吁并支持G20成員加快結構性改革,采取大膽、全方位、迅速的共同行動。
全球經濟下行風險高
IMF總裁拉加德認為,當前不確定性和下行壓力給全球經濟復蘇帶來了風險,全球目前面臨諸多挑戰。
在拉加德看來,地緣政治風險是面臨的風險之一,其中包括歐洲難民問題。而且,地緣政治風險難以預測,也很難統計衡量,但它的確對經濟有溢出效應。
信貸周期風險、資本外流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包括油價)下跌是經濟領域出現的風險。拉加德稱,信貸的風險與過去多時的貨幣政策不無關系,美聯儲已經加息0.25個點,但何時加息、加息路徑等均不得而知。國際油價在過去18個月暴跌70%,這對于新興經濟體中的大宗商品制造國、出口國的貨幣匯率估值影響巨大,其中一些國家貨幣在過去12個月貶值幅度達到60%至70%。
拉加德坦言,IMF1月份把今明兩年全球經濟的增速預期均下調了0.2%,這是因為這些下行風險成為現實的可能性比預期的高,全球經濟放緩的速度也比此前預期的高。盡管經濟增長還是切實存在的,市場有些反應過度了,但是現在市場的恐慌情緒也高于應該有的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G20上海會議前夕,IMF發布報告警告全球經濟復蘇有脫軌的風險。對此,拉加德呼吁,應對當前的全球經濟局勢,政策制定者們在此次G20會議上不需要發明新戲法、給出新處方,他們只需要落實好此前的承諾。
她認為,G20需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推行相互加強的一系列政策,他們應該大膽行動、全方位行動、共同行動。
加快改革注意政策協調
針對可以采取的行動,國際組織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OECD秘書長古里亞說,由于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仍籠罩陰霾,新興市場經濟體失去動能,全球貿易活動減慢,發達經濟體的回升腳步因投資持續疲弱而受到牽絆。因此,實施結構性改革,并輔以支撐需求的政策十分重要。
他建議,對勞動力進行教育培訓,增強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優化城鎮化設計,改善生產要素,監管系統升級等都是可以實施的辦法。結構性改革是互利互惠的循環,因此OECD會進一步督促G20加快改革步伐,以促進經濟增長。
IMF副總裁立普頓認為,結構性改革的成效有時候不是立馬就能顯現的,要搞清楚改革的優先順序,而且輔以配套措施。
OECD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部門負責人凱瑟琳·曼也表示,實施改革要注意政策的連貫性,要注意政策的結構性,同時也要注意改革會面臨的困難。只有找準需要實施的政策,清楚回報,才能更好地建立改革的動力。
她充分贊揚中國政府的改革工作。她認為中國政府十分了解他們工作的重點,例如在基礎設施促進增長方面一向做得不錯。她呼吁G20各國,在制定政策時注意政策協調,注意政策的外溢性。
拉加德對中國正在進行的供給側改革也表達了贊賞之情。她說,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轉型,如刺激消費、城鎮化、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實施資本市場和銀行領域的改革等,中國政府充分認識到這次轉型的重要性。
她還說,IMF預計中國經濟在2016年和2017年的GDP增速分別為6.3%和6%,整體而言將處于6%至6.5%的區間內。設定這一“舒適區間”,這是為了讓市場能夠預期經濟發展的整體趨勢,并且將更多注意力放在中國的改革本身上。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