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青島2月28日電題:中車四方:自主創新打造中國高鐵“金名片”
新華社記者張旭東、徐冰
速度快、準點、舒適,這些優點讓高鐵成為不少人的出行首選。而2007年前,我國還沒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鐵。
最初引進動車組時,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下定決心,不僅要引進消化國外高鐵技術,更要自主創新中國高鐵技術,培育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為此,他們提出“1:7”的投資理念,即花1元資金引進技術,就配套投入7元資金自主創新。在這樣一條堅持引進消化與自主創新的艱辛道路上,中車四方從“追趕”到“領跑”,打造出一張張中國高鐵的“金名片”。
從馴服“異車”到造就高端制造業典范
2004年引進動車組后,中車四方技術人員為了“馴服”異國動車,留下了600多頁的試驗記錄、數百兆的電子數據記錄,進行了長達6萬公里的線路運行試驗,完成了110項優化設計,成功解決了引進技術和中國鐵路環境“水土不服”問題。
2006年,第一列國產時速200-250公里動車組在這里問世。
與此同時,中車四方搭建起動車組設計、制造、產品三大技術平臺,加速培育自主化能力。
中車四方技術中心副主任陶桂東說,中車四方全面自主創新歷經近兩年攻關,2010年完成業內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科學試驗與研究,突破了動車組系統集成、鋁合金車體和牽引制動等關鍵技術,成功研制出世界最快、設計時速380公里的CRH380A動車組。
CRH380A是中國高鐵標志性技術裝備,被譽為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典范,曾獲“中國好設計”金獎和“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至尊金獎等,并創造了每小時486.1公里的世界鐵路運營試驗最高速。
“目前CRH380A高速動車組在京廣、滬昆等高鐵大動脈擔當主力,已投入運營350列,累計運營里程超過4億公里。”陶桂東說。
創新驅動,讓中車四方持續領跑
一時領先并不意味著永遠領先,擁有自主創新能力才能真正擁有“看家本領”。
近年來,中車四方建成國家高速動車組總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高速列車系統集成國家工程實驗室等4個國家級研發試驗平臺,在高鐵領域搭建了世界領先的19個仿真平臺和17個試驗驗證平臺;打造高鐵“人才硅谷”,匯聚了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具有廣泛行業影響力的拔尖人才和領軍人物。
創新驅動讓中車四方持續領跑。2011年,更高速度等級試驗列車創造了時速605公里的實驗室滾動試驗最高速;2012年,首列城際動車組填補國內空白;2014年,耐高寒抗風沙動車組問世;2015年,成功研制永磁高速動車組……
去年6月,中國標準動車組亮相。“中國標準動車組在13個技術領域搭建高速動車組設計制造中國標準,核心技術全面自主化,將成為未來高鐵走出去的重要技術平臺,預計將在今年年內完成線路考核。”中車四方高級主任設計師鄢桂珍說。
協同創新,“組合拳”打出倍數效應
中車四方的創新實踐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創新模式,即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打出“組合拳”,發揮倍數效應。
早在CRH380A動車組研制期間,科技部和原鐵道部共同簽署并組織實施《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劃》。在政府主導下,以中車四方等10家核心企業為主體,聯合我國相關領域高校、研究機構和國家級創新平臺,組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中國高速列車技術創新“聯合艦隊”。
“這種創新體系打破了部門、行業、院校、企業壁壘,使我們可以把國內的創新資源整合在一起,既降低了創新風險與成本,又加快了創新效率。”中車四方副總工程師、技術中心主任丁叁叁說。
2012年,在科技部主導下,中車四方聯合16家科研院所和企業,成立了中國高速列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之后,中車四方又發起成立了中國創新設計產業戰略聯盟。
丁叁叁說,中國標準動車組正是協同創新的“果實”。由中國鐵路總公司主導,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和中車四方聯合近30家單位參與研制,形成“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創新組織構架。從啟動研發到產品下線,中國標準動車組僅用了兩年多時間。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