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點,西直門外南路顯得有些冷清。路東聚龍市場門口貼著“市場停業”的告示,路西四達大廈一層大門緊閉,拐角處的玻璃上還寫著“金開利德國際服裝商城”,可它已關停快一個月了。偶爾能見到一兩個拉著大包的商戶,還能讓人想起這里是著名的“動批”。
走進萬容、世紀天樂、眾和、天和白馬等幾個還沒有疏解的批發市場,商家已經回來不少,但顧客并不多。在天和白馬地下一層,攤位有一半都關著,服批的生意沒有了開門紅。“這都一天了,才賣了一件貨,掙了10元錢。”一位商戶感嘆著。
商戶們都有自己的圈子,還在堅守的老張說,“從我們這圈子里看,70%的人可能永遠也不回北京了。”
老張是河南信陽人,來北京做服裝批發整整20年了。從東單頭條練攤開始,轉戰王府井、隆福寺、官園、萬通,直到“動批”。生意最好的幾年,老經在世紀天樂、金開利德有幾個檔口,一年流水數百萬元。20年,老張掙下了幾套房,老婆孩子全接到了北京。
“去年‘動批’開始疏解,我的檔口從三個減到一個,金開利德撤市后,我沒離開北京,在天和白馬租了個檔口。”老張說,庫存還有幾十萬元的貨,能賣多少賣多少。同時也想再觀望一下,看看“動批”怎么變,批發市場肯定干不了,看今后還能干點什么,“畢竟這里是北京,掙錢機會多。”
老張說,“像我這樣還留在北京的,估計也就占到疏解市場商戶數的10%吧。”
今年30出頭的小李已把投資轉到了廣州沙河、站西的批發市場,這次回京是托運最后一批庫存。小李說,像他這樣離開北京的占到“動批”疏解商戶的70%,“廣州、上海、杭州、哈爾濱都有,基本都是回到老家,或離家近一些的成熟批發市場。”
小李說,廊坊、永清、白溝他們是不會考慮去的,對新興的批發市場他們心里沒底,怕人氣不足。而且,“大部分本地服裝店上貨就三五件,誰會為這幾件衣服從北京跑到河北、天津,還不夠路費呢。”
小李動員老張去廣州再干幾年,“要走趁早走,在北京耗下去沒意義”,可老張一直在猶豫,總是說對北京有了感情,“老婆、孩子、房子、車子都在這里。”
老張的一個朋友雖然不干批發了,但成功轉行留在了北京,也讓他看到了希望。老張告訴記者,他的那個朋友來“動批”前是學按摩的,批發干不了,就干起了老本行,而且開的是網店,“網上預約,上門服務,成本低,生意還特好。”所以,他也在琢磨能不能干點符合首都要求的。
從冷冷清清的市場出來,已有管理人員在喊,“快下班了,收攤了。”這時,還不到下午5點。
走到世紀天樂西側的物流公司前堆滿了打成大包的服裝,兩輛廂式貨車正在裝貨。“這差遠了,現在一天還運不出一車。”一位工人說。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