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25日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2月25日在經濟參考報刊文指出,供給側改革需要與供給管理相協調,“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是當前供給管理的重點工作,其中,去產能是供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文章表示,去產能就必須改革GDP導向的干部考核制度。改革干部考核制度,就要降低GDP、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等指標的考核權重,提高生態環境、資源節約和能源效率、民生類指標的考核權重。
文章提出,針對淘汰落后產能過程中的風險,有兩種處置思路:一種是嚴防死守,以寬松政策不斷輸血,不打破剛性兌付,不退出和重組“僵尸企業”;另一種是以可控方式和節奏主動釋放風險,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破剛性兌付,退出和重組“僵尸企業”,同時做好社會政策托底工作,將風險控制在有限范圍內。前一種方式短期好看,但長期系統性風險很大,后一種方式短期有陣痛,但長期可避免系統性風險。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按照“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提出“以可控方式和節奏主動釋放風險”,這說明已明確要嘗試后一種處置思路。
文章最后建議,如何以可控方式和節奏主動釋放淘汰落后產能中的風險?一是加強統籌規劃。淘汰落后產能涉及多個部門,各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制定科學的工作方案。針對不同行業進行分類處理,要把握好淘汰的節奏。二是加快培育接續產業。關鍵是加快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附加值較高、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三是深化“銀政企”協作。建立淘汰落后產能的“銀政企”合作機制,三方定期進行溝通與協調,處理好債務和呆壞賬問題。四是加大財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財政專項資金,對相關企業進行扶持。制定財稅、金融和土地等激勵政策,鼓勵企業主動淘汰落后產能。五是保障企業職工的權益。為下崗職工提供必要的經濟補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加大培訓力度,提升下崗職工的再就業能力,妥善安置好下崗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