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幫巨虧26億之困:毛利率數倍弱同行,狂燒營銷數十億屢屢被罰
【資料圖】
《港灣商業觀察》王心怡
第三次遞表后不久,藥師幫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藥師幫)很快通過港交所聆訊,這無論如何是個好消息。
成立于2015年,藥師幫號稱中國院外醫藥產業最大的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
藥師幫的業務主要有平臺業務、自營業務和其他創新業務。自營業務又可分為常規自營業務和廠牌首推業務,指藥師幫從藥企采購產品后,部分經由分銷商進入平臺銷售,部分直接進入平臺銷售;平臺業務簡單來說就是按照賣家在平臺的銷售收取一定比例的傭金;其他創新業務則包括光譜云檢、24小時無人智慧藥柜“小微倉”、SaaS解決方案、藥師培訓等。
01
三年巨虧近26億,毛利率翻倍弱同行
根據最新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報告期內),藥師幫分別實現營收60.65億元、100.94億元以及142.75億元,雖然營收持續高增長,但與之相伴隨的凈虧損則從未去掉,分別為5.72億元、5.02億元以及15億元,三年時間累計虧損超過25.7億元。
報告期內,藥師幫的毛利率分別為10.0%、9.1%及10.1%,近三年整體穩定。不過,藥師幫的毛利率大幅低于同行業的阿里健康(00241.HK)、京東健康(06618.HK)以及叮當健康(09886.HK),這三家企業最新財報毛利率分別為21.3%、21.16%以及33.5%。
也就是說,在毛利率表現方面,藥師幫翻倍弱于同行。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此前曾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雖然藥師幫在自我定義上進行更多概念調整,但本質上仍是藥品流通的互聯網平臺,這樣的平臺自身收益率相對較低,加上在擴大市場份額的過程中需要持續性投入來保證營收增長,所以積累大量虧損。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的角色定位在藥品流通過程中幾乎沒有明顯的附加值產生,也就意味著它的收益空間始終是相對有限的,不考慮擴張投入的前提下,也不會有更高的收益率,因此后期很難通過業績來補償前期的虧損,這對于投資者意愿的影響是比較負面。
沈萌強調,對于其虧損,主要是源于市場份額的擴張投入,其模式自身的附加值空間有限,所以除非停止這種擴張,否則扭虧為盈的壓力巨大。而造成虧損的成本是用于擴大營收,削減這部分成本又會減弱營收表現,所以這類模式想要具備實現高成長高回報的潛力,較為困難。
或許稍微值得欣慰的是,報告期內,藥師幫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分別為-1.24億元、-4.87億元以及9820萬元,終于轉正。
02
狂營銷超30億,曾被抵制與多次被罰
與此同時,對于銷售費用層面的狂燒錢與研發投入方面的相對保守,在藥師幫身上表現明顯。
2020年-2022年,藥師幫銷售及營銷費用分別為7.26億元、10.64億元以及13.26億元,合計31.16億元;研發費用則分別為2472.4萬元、5661.1萬元和7914.6萬元,合計1.61億元。
換言之,藥師幫銷售及營銷費用是研發費用數十倍。
一位港股資深醫藥醫療行業分析人士告訴《港灣商業觀察》,即便通過聆訊,但在目前市場上,藥師幫的核心競爭力顯得頗為匱乏,這恐怕難以吸引投資者較大熱情,甚至面臨破發風險。這主要集中在一方面公司盈利能力不足,仍然虧損,且毛利率偏低;另一方面與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叮當等行業巨頭相比,品牌知名度以及未來發展想象空間都偏弱,僅靠營銷驅動一時可以取得不錯成績,但長遠仍然缺乏護城河。
誠如外界所關注到的,藥師幫發展歷程上已經經歷過藥企抵制。2019年4月,揚子江藥業、哈藥集團、九州通、太極集團等十余家藥企先后發布通告,要求經銷商暫停向藥師幫平臺供貨。這些藥企認為藥師幫客戶長期以低價銷售這些藥企的產品,影響了其市場價格。
此外,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藥師幫存在五起與銷售假冒或不合格產品有關的行政處罰,罰款總額約17萬元。(港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