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十年老店“敗走”余姚
五月末,沃爾瑪余姚城東路分店貼出停業公告,稱門店定于2021年6月1日起停止營業,關于閉店原因,沃爾瑪方面并未在停業公告中作出相關解釋。該店關閉后,沃爾瑪在寧波還有兩家分店,即寧波聯豐店、寧波四明中路店。
這家沃爾瑪,對于不少余姚人而言,是非常熟悉的。2011年,隨著天德集團正式與沃爾瑪公司簽約,余姚迎來了第一家沃爾瑪門店。據了解,這家沃爾瑪超市占據嘉悅購物廣場2-3樓層的主要面積。
早在停業公告發出的5月24日,2樓已經率先停止營業,該樓層主要經營家居用品、床上用品、服裝、家電等;3樓主營生鮮、休閑食品、糧油等,目前還在做最后的銷售和清點,根據公告將在6月1日全面閉店。
5月30日,記者來到余姚實地探訪。記者注意到,沃爾瑪余姚城東路分店從一層入口處一路進來,不少零售百貨均已清空,僅剩空空蕩蕩的店鋪。乘坐扶梯到二層,兩邊店鋪也是類似的光景。與此番景象對比明顯的是,不斷有提著大包小袋的市民出來,也不斷有拿著空購物袋的市民陸續進入超市。
走到3層,記者看到每個收銀口處,都是排著隊等候結賬的顧客,大部分人的購物籃都是滿滿當當的。
盡管即將閉店,但超市內并未出現大面積的“清倉價”。據現場工作人員表示,只有部分散稱商品有較大折扣,其余商品的價格并沒有明顯的變動。包括酒水等未銷售完的預包裝類商品,將退回倉庫或轉移到其他沃爾瑪門店銷售。
撤店不斷大超市壓力巨大
B
近年來,在多方沖擊之下,全國乃至寧波,大型超市經營不樂觀成為普遍現象,隨之而來的“撤店潮”也一度引發關注。
更早之前,沃爾瑪也曾在寧波關閉門店。
2019年6月18日,寧波華僑城沃爾瑪正式停業,對于閉店原因,沃爾瑪解釋為“進一步優化商業布局。消費市場在升級,寧波市民消費需求不斷變化,該店的硬件條件已經老舊落后,要進行整體升級的話相關成本較高,最終選擇停止營業。”
另一超市巨頭歐尚,也曾在2020年1月、3月連續關閉寧波兩家門店。
2020年3月10日,歐尚關閉位于海曙恒一廣場的寧波麗園店,關店原因是“因歐尚中國商業布局調整”。據了解,歐尚寧波麗園店2016年11月開業,是海曙恒一廣場的主力店,經營面積達22747平方米,占商業廣場的40%以上。在當時寧波新開業的超市規模中,是屬于較大的。此前,同年2月11日,位于港隆時代廣場的歐尚江南店也已正式關閉。
再往前看,2019年,包括樂購天一店,寧波共7家樂購全部統一改為“華潤萬家”。其背景則是華潤創業有限公司與英國TESCO簽署合資協議,TESCO中國業務包括大家所熟知的“樂購”將全部劃歸到合資公司下,“樂購”品牌在中國將不復存在,內地135家樂購門店將統一改為“華潤萬家”。
2014年4月1日,位于天一商圈附近的家樂福琴橋店正式停業,其開業于2008年,是家樂福在寧波的第二家門店;2019年,家樂福在寧波的另一家門店,也是開業時間最久的家樂福江東店并入蘇寧易購,同時增加線上業務和家電板塊。
C積極轉型,與消費者“重新鏈接”
撤店并非唯一路徑,在消費環境迅速迭代的背景下,大型超市也在嘗試積極轉型。這里不得不說的,就是沃爾瑪四明中路店。
生活在鄞州萬達商圈附近的消費者,大多對沃爾瑪四明中路店十分熟悉。作為鄞州萬達的主力店,這家超大型超市與鄞州萬達同期亮相,也就是說,經營至今已有15年。
日前,記者前往走訪沃爾瑪四明中路店,發現變化不小。
從入口處進入,首先看到的是一條顯眼的紅色橫幅:沃爾瑪全城配已上線,全市范圍配送。據了解,通過構建“市內配送倉”管網,目前沃爾瑪四明中路店通過“微信小程序京東到家”,已具備覆蓋配送寧波全大市的能力。
記者測試發現,目前主城區基本已經覆蓋“30分鐘即時達”;非主城區目前以次日達為主。這意味著,在“大賣場”模式受電商平臺瘋狂蠶食的當下,通過配送能力的升級,沃爾瑪四明中路店實現了與線下消費者重新鏈接的新型門店業態。
與此同時,門店也進行了大幅度的升級改造。記者注意到,從品類布局來看,生鮮區域通過調整,成為了最為顯眼的品類。一進入超市,首先看到的就是水產、肉類、蔬菜、水果等生鮮銷售區域;與此同時,休閑食品、糧油米面等品類,在門店布置上順序后移。
“實際上,隨著超市客群的升級,80、90后成為主力消費群體,從他們的消費習慣、特性、變化來看,生鮮已經成為高需求的重點品類。所以如果根據消費心理來布局商品貨架,生鮮應該在整個超市最醒目的位置。”市商務局流通發展處處長張宇平表示。
與此同時,超市餐飲化是新零售下傳統超市轉型重要表現。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小家庭化以及年輕消費者步入職場,消費方式從購買食材烹飪轉向熟食化、餐飲化方式迭代。
記者注意到,歐尚麗園路店從海曙恒一廣場撤店后,原超市場地重新進駐是世紀聯華超市。其不僅在超市業態經營面積上進行了大幅縮減,更是增加了餐飲業態,把餐飲與熟食、面點、水產深度融合形成餐飲區,形成吸客效應。
張宇平表示,當前零售業態的重構,即市場一部分的需求被社區團購、生鮮門店等新消費渠道所分流。接下來,消費者可能會根據需求,對線上店、社區店、大賣場“各取所需”。記者史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