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私有化退市近一個月后,首創置業亮出了2021年上半年的“成績單”,這或許也是其給資本市場的最后一份答卷。
同比下跌超7成的歸母凈利潤、不足4%的凈利率、銳減的拿地力度某種程度上都彰顯了公司的困境。
首創置業的退市是否與這份成績單相關外界尚且不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其重倉環京區域難“調頭”的現狀已經難以支撐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重壓。
盈利同比跌7成
數據顯示,2021上半年首創置業營收同比增長19.46%至110.13億元,歸母凈利潤則同比下跌73.38%至2.26億元,創下了近年來的最大跌幅。
首創置業將歸母凈利潤的下滑歸咎于毛利的下降及禧瑞都5號樓資產收益權轉讓項目的利潤未能于報告期內確認。
其稱,北京和成渝等地的若干低毛利項目于報告期內結轉,“受房地產行業調控政策影響,結轉項目產品售價未及預期,毛利同比下降。”截至6月末,公司實現毛利21.38億元,同比下跌3.56%。
截至2021年6月,首創置業來自北京分部、華東分部的凈利潤有所增長,但天津分部、成渝分部及其他銷售分部(沈陽、深圳、佛山、鄭州等地區)的凈利潤皆有所下降。
其中,降幅最大的為其他銷售分部,來自該分部的凈利潤由2020年上半年的8.49億元降至-0.019億元。
另外,首創置業來自土地一級開發的虧損繼續擴大,2021年上半年凈利潤虧損1.22億元,去年同期虧損0.7億元。
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首創置業2021年上半年的盈利能力明顯走弱。東方財富數據顯示,公司營業稅后毛利率約19%,較去年同期的24%減少5個百分點,銷售凈利率也較2020年上半年的11.06%降至3.83%。
上半年,首創置業實現簽約銷售額402.7億元,同比增長19.5%,對應簽約面積為174.3萬平方米。其中,公司約74%的簽約金額來自京津翼、長三角及粵港澳三大核心城市圈,合計簽約銷售額為298.2億元。
這其中,占比最大的為京津翼城市群。截至2021年6月,首創置業來自該區域的簽約銷售額為185.13億元,在總簽約銷售額中的占比達到46%左右。
與其他區域相比,公司來自京津翼城市群簽約銷售額是長三角的1.93倍、粵港澳的10.64倍。
這也意味著,盡管首創置業在努力外拓、優化布局,但公司大部分的業績依然來自環京區域。鑒于嚴格的調控政策,該地區的利潤空間十分有限。
簽約銷售面積來看,首創置業超45%的銷售面積來自除三大核心城市圈外的其他地區。上半年,其他地區為公司貢獻了約79萬平方米的銷售面積,是“大本營”京津翼的1.73倍。
但其他地區并沒有為首創置業帶來可觀的銷售額。該地區的簽約銷售均價為13217元/平方米,遠低于公司整體23112元/平方米的均價。
消失在拿地百強榜單
京津翼“圍城”未破的同時,首創置業延續2020年的投資趨勢,進一步放緩了拿地力度。
上半年,公司僅在上海松江、青浦補倉兩幅地塊,總土地價款為33.7億元,總建筑面積26.6萬平方米,平均溢價率8.7%。
另外,首創置業通過收并購獲取了浙江省桐鄉市一級開發項目,總占地面積348萬平方米,為京津翼地區外獲得的首個一級開發項目。
銳減的拿地動作導致公司消失在了拿地金額百強榜單中。
據中指院數據,2020年首創置業全年權益拿地金額為89億元,排名較當年上半年的88名降至第96名。2021年上半年,百強榜單中未出現該公司的身影,第100名為長春城投控股集團,其權益拿地金額為37億元。
截至2021年6月末,首創置業土地儲備總建筑面積為1574.5萬平方米,權益總建筑面積為1024.3萬平方米,“現有土地儲備足以滿足公司未來3年左右的發展需要。”
減少對外投資穩住了公司的現金流。上半年,首創置業擁有貨幣資金389.12億元,同比增長20.14%。
與出售資產的動作配合在一起可以看出,相較于拿地沖規模,首創置業上半年的重點實為降負債。
上半年,該公司先后掛牌出售首創陽光房地產46.486%股權及北京同創置地45%股權,并計劃將奧特萊斯業務轉讓給集團。彼時,管理層曾言,出售奧特萊斯資產可以有效盤活資產,將回籠資金用于償還債務,降低杠桿。
現實總是骨感的。據貝殼研究院統計,截至2021年中期,首創置業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為78%,凈負債率為164%,現金短債比為1.34,相較2020年依然踩線兩條。
截至2021年6月底,首創置業短期負債較2020年微增至5.1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達283.86億元。公司同期應付賬款115.61億元,其中約104.73億元為一年內新增款項。
另外,首創置業另有其他應付款125.28億元。這其中包括應付其他權益工具股利、應付高級永續債券股利及應付股權轉讓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