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城集中供地開拍。
5月24日,山東省濟南市吹響集中供地號角,114宗地塊同日競拍,總起始價276.27億元。其中包括73宗居住用地、4宗商住用地、27宗商務金融用地、5宗商服用地、2宗旅館用地、1宗教育用地、1宗零售用地及1宗倉儲用地,總出讓面積342.7萬平方米。
短短一日,114宗地塊競拍結束,共出讓108宗地,出讓金合計281.84億元,另有6宗流拍。碧桂園、融創、龍湖、中海、綠地、旭輝、大華、建發、海信等房企均有所獲,但溢價率普遍不高,多數地塊以底價成交。
6宗流拍
鑒于本次公告宗地較多,濟南市為保障網上交易順利進行,確保系統平穩運作,最大程度減少網上交易風險,本次供地交易按照“錯時分批”模式組織,分批次實施競價交易及成交確認。
第一批次進行拍賣的是高新區、濟陽區、萊蕪區、鋼城區共28宗地塊,其中有5宗地塊流拍,其余23宗的總成交金額為32.68億元。
本批次的一大看點為大眾報業居住、商業組團地塊,該宗地位于新濼大街北側、崇華路西側地塊,居住地塊地上最大容積率2.1。據出讓文件,地塊內需引入一家量子通訊企業參與山東省量子通訊骨干網絡建設與運營。
最終,該地塊由龍湖以8.41億元底價競得,樓面價10149元/平方米。
第二批次出讓的章丘區18宗地塊中共有6宗居住用地,樓面起始價在1022-3333元/平方米之間。最終成交了17宗地,總成交價17.41億元,一宗地流拍。
第三批次進行拍賣的是歷下區7宗地塊和歷城區13宗地塊,出讓總面積為48.44萬平方米。20宗地塊全部出讓,共收金71.7億元。其中,有14宗地塊為底價成交。
溢價率最高者為濟鋼片區的原山東塑料廠兩地塊,該地塊位于歷城區響泉街以北,梁王西路西側,總出讓面積77154平方米。兩宗塊曾于2020年底入市,但因故終止出讓,此次入市各吸引了超10家房企報名。
其中,A-1地塊經過33輪競價以9.78億元總價一錘定音花落大華,樓面價約7736元/平方米,溢價率約48.77%;A-2地塊經過30輪競價同樣被大華拿下,成交價4.15億元,樓面價約8484元/平方米,溢價率約54.36%。
第四批次進行競價的是槐蔭區13宗地塊和長清區7宗地塊,出讓總面積合計86.2萬平方米。20宗地塊全部出讓,總成交價68.1億元。
本批次中,槐蔭區王府莊車輛段上蓋項目的A、D、E、F 4個地塊最受矚目,4地塊共有358畝,3個單獨出讓的住宅地塊共計334畝,其中E地塊和F地塊也吸引了超過10家以上的房企報名。
E地塊由建發以總價8.84億元奪得,溢價率約42%,成交樓面地價約7114元/平方米;F地塊被海信以總價6.17元奪得,溢價率約49%,成交樓面地價約7611元/平方米。而另兩宗A地塊和D地塊則分別以0.84%溢價率和底價成交,熱度懸殊較大。
第五批次進行拍賣的是市中區23宗地塊和天橋區5宗地塊,出讓總面積合計66.52萬平方米,最終成交總價91.95億元。
至此,濟南市首次集中供地收官,共出讓108宗地,收金281.84億元。
南北城市土拍差異懸殊
據記者統計,濟南本次競拍的114宗地塊中,約9成地塊以底價成交,高溢價地塊僅個位數,且競價輪次不高,另有6宗地塊流拍。
低溢價、流拍等現象在濟南土拍市場上并不罕見。
據統計,2020年濟南市本級全年成交住宅、商業用地共計123宗,總土地面積4312614平方米。其中,成交住宅用地82宗,總土地面積3126617平方米;成交商業用地41宗,總土地面積1185997平方米。年內流拍、終止土地28宗,包含15宗住宅和13宗商業用地。
濟南土拍的“冷”也同樣在北方城市長春、沈陽、青島等地體現。
作為最早啟動集中供地的城市,長春推出的51宗宅地中,有11宗終止掛牌,2宗流拍,成交的38宗里,有32宗為底價成交;青島推出63宗地塊,2宗流拍,成交的61宗地塊中有60宗為底價成交。
再觀杭州土拍,57宗地成交地塊中,有41宗達到了封頂溢價并啟動“競自持”,最終自持總面積飆升到66萬平方米,自持率最高的地塊高達40%。另一長三角城市無錫供應的16宗地塊中,有13宗地塊觸及限價轉競配建租賃住房面積,還有兩宗地塊由于已經達到最高限價,將進入搖號階段。南北城市土拍熱度差異可見一斑。
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宋紅衛認為,土地市場的熱度跟每個城市的住宅市場的熱度有直接的關系,我國房地產市場熱度基本從南向北越來越冷,濟南這個城市長期基本面沒有問題,就是前期土地供應量比較大,故此土拍熱度較低。
“而土拍熱度高的城市多是土地存量不足,個別房企在這些城市的土儲都消耗差不多了,從持續性來看,房企只有拿地才能夠持續地開發,在市場上輸出品牌和產品,實現深耕目的。”宋紅衛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