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眼中的漫畫師應該是一個可以坐在咖啡店邊喝咖啡邊畫畫的愜意職業,但是實際上漫畫師的真實工作狀況與想象有很大差別。
隨著日本動漫的快速發展,漫畫師成了職業中的“爆款”被越來越多的人追捧。日本著名的東映動畫公司也因高昂的薪水和完善的漫畫師培訓體系而一度成為日本漫畫師的“圣地”。但是這種局面,只維持到上世紀70年代左右。
圖:日本東映動畫公司,成立于1948年,號稱要做“東方迪士尼”,有《圣斗士星矢》、《灌籃高手》等一系列經典動畫作品(圖片來源:網絡)
進入70年代后,日本動漫行業的競爭程度加劇,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漫畫師的生活成本急劇上升,漲工資成了顯要的需求,而行業之間的充分競爭使原有的“藍海”空間縮小,利潤率下降,大量的中小漫畫企業長期處于赤字經營的狀態。
為了降低勞動力成本,日本動漫的“元老級”企業東映動畫也改變了雇傭制度,把漫畫師變成了“臨時工”。漫畫師漸漸從“香餑餑”變成了“困難戶”,就連有著“漫畫之神”之稱的手冢治蟲創辦的蟲制作所工作室也以破產而告終。
大多數的漫畫師面臨“生活危機”,只能靠兼職來維持生計。中小企業為了節約成本,漫畫師的酬勞都是計件付費。一般來說,漫畫師畫一張畫只有130日元左右的收入(約合人民幣7.8元),漫畫師每月的工作量約600張,月收入不足1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不到6000元,遠低于日本大學畢業生平均20-30萬日元的月薪。
圖:日本漫畫大師手冢治蟲和他享譽世界的代表作《鐵臂阿童木》(圖片來源:網絡)
進入80年代后,漫畫師的處境變得更“慘”。隨著企業成本壓力日益增加,為了追求更廉價的勞動力,日本動漫企業紛紛把動畫的基礎創作向韓國和中國等地外包,國內呈現“空心化”的局面,直到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日漫其實都是出自韓國和中國漫畫師之手。我們熟知的宮崎駿、新海誠的家境其實都殷實富裕,少數佼佼者并不能代表日本全部漫畫師的真實工作處境,日本其實正面臨著動漫人才短缺的現狀,漫畫師的流動率達到80%,曾經的“香餑餑”成了最不穩定的職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