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近日發布《航班正常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稱從2017年1月1日起由于天氣、突發事件、空中交通管制、安檢以及旅客等非承運人原因,造成航班在始發地出港延誤或者取消,承運人應當協助旅客安排餐食和住宿,費用由旅客自理。也就是說,從明年開始,因為天氣等非承運人原因造成的航班在始發地出港延誤或者取消,滯留旅客的食宿都只能由自己買單了。
對此,業內人士紛紛表示,新規的出臺將帶動航空延誤險市場的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這幾年延誤險的普及,航空延誤險理賠的便利程度逐漸提高,延誤新規的出臺使得航班延誤險銷售變得一時緊俏起來,部分險企也“悄悄”漲價,產品并沒有此前那么容易購買了。同時,記者獲悉,免費的航空延誤險最高可疊加獲賠5000元。
新規帶動延誤險市場
數據顯示,2015年由于天氣原因對航班正常率的影響已經達到29.53%。對于大部人來說,碰到航班延誤或取消這種事情,本身心里就會很著急,提供食宿或許能安撫一些情緒。但如果航空公司不提供食宿或需要旅客自己買單,乘客和地勤人員在候機樓大打出手的情況應該如何避免?如何既能遵守《規定》,又能保證旅客順心出行?《證券日報》記者為此采訪了蘇黎世財產保險(中國)有限公司的保險專家,希望從風險管理的角度探尋一條出路。
蘇黎世中國保險專家認為,購買境外旅行意外險可以對航班延誤產生的食宿費用起到補償作用。航空旅行中保險機制的引入,不但可以減少旅行風險給旅客帶來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同時也可以緩解因為天氣、天災等情況下航班延誤引起的航空公司與旅客之間的矛盾。為提升旅客的出行體驗以及提高航空公司服務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不少業內人士也表示,新規的出臺將帶動航空延誤險市場的發展。
航空延誤險的市場越來越大,很多原本只會關注航空意外險的消費者也開始在乘機前購買航空延誤險了。但是,《證券日報》記者調查卻發現,消費者要購買一款符合要求的延誤險并不容易。
近日消費者李莉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夏季的北京天氣多變,因為擔心其兩天后乘坐的航班會延誤,準備提前購買一份延誤險,但是忙碌了2個小時才終于買到了一份,“以前覺得延誤險到處都是推銷的,打個車去機場附近辦事都有推銷延誤險的鏈接推送過來,但是現在真想買了卻發現不容易。”李莉如是說。
據介紹,李莉在購買延誤險時準備主要考慮“理賠方便”、“起飛前兩天內還可以購買”和“賠付門檻低”三方面,但沒想到卻在“找到一份延誤險”上就遇到了瓶頸。
記者發現,之前較為火爆的一款門檻低,且明知延誤也能購買的延誤險已經悄然下架,進入購買界面點擊“買延誤險”后,一直顯示系統維護中。此外,撥打航空公司電話咨詢航空延誤險銷售情況時記者發現,多家航空公司表示可以購買合作保險公司提供的航空意外險,其中包含延誤責任,但并不單獨售賣延誤險,只有少數幾家航空公司對旗下航班提供延誤險的銷售。
在李女士艱難找到一款性價比較佳的延誤險后,卻發現其兩天后才起飛的航班已顯示售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