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智能手機領域的兩大巨頭,蘋果與小米的一舉一動不但影響著整個產業鏈的業績,還影響概念股的漲跌。近期蘋果公司(AAPL.O)公布2016財年第二財季“營收13年來首降”,及外媒報道小米一季度“出貨量跌出前五”的表現,這些利空消息在A股相關概念股的股價和業績表現上均有所表現。
針對兩大巨頭業績下滑的影響,5月10日,上海一位通信行業營銷總監以蘋果產業鏈為例分析認為,有三類公司會受到影響。一類是富士康等代工企業,一類是藍思科技等供應商,還有一類是分銷商會受到不同程度沖擊。
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A股至少有35家公司業務進入“蘋果”、“小米”產業鏈。其中,德賽電池、水晶光電、欣旺達與兩者均有緊密聯系。
35股傍上蘋果、小米
蘋果、小米在智能手機領域占據龐大的市場份額,使得A股市場35家概念股與蘋果、小米的業績具有一定相關性。在蘋果、小米這兩大概念之上,還延伸細分出藍寶石、鋰電池、智能穿戴、OLED(有機電激光顯示)等子概念。
與蘋果、小米手機相關的利空消息均出現在2016年,而在此之前,相關概念股的漲幅基本能跑贏大盤。對比Wind資訊蘋果指數與上證指數在2015年的走勢可以發現,前者K線圖基本落在后者上方。當年35家概念股中僅有4只跑輸大盤。
但進入2016年后,蘋果公布2016財年第二財季顯示,蘋果營業收入出現十三年以來的首次下滑,iPhone銷量首次下滑,降幅達到16%。
“之前的6S系列創新點不多、銷量不太好,而且一季度推出的iPhone SE也沒受到市場明顯熱捧,因此整體銷量確實低于預期。”5月10日,銀河證券電子行業分析師王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是分析蘋果手機銷量下滑的原因。
與此同時,外媒報道小米在2016年一季度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曾經排名世界銷量前五名的小米被步步高(002251,股吧)家族的“雙子星”OPPO、ViVO超越。兩大智能手機巨頭銷量的下滑,引發投資者對智能手機是否能繼續高速增長的擔憂。
通過上下游傳遞,A股相關蘋果、小米概念股也受到不同程度沖擊。蘋果于北京時間4月27日凌晨公布了“營收13年來首降”的財報,隨后概念股愛施德大跌5.73%,信維通信、安潔科技等概念股跌幅大于2%,其他相關股票也跌多漲少。
部分公司的業績也受到直接沖擊。比如曾因為蘋果概念而股價大漲的藍思科技,是典型的蘋果供應商,公司2012年至2014年度對蘋果、三星的合計銷售額占比高達87.65%、83.60%和74.15%。從2015年報看,藍思科技也是小米的重要供貨商之一。
但正是頭頂“蘋果”、“小米”光環的藍思科技,今年一季度業績大幅下滑。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6.76億元,同比下降35.84%;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5億元,同比下滑59.32%。
“如果領導品牌未能推出更加新穎的產品引領新的消費潮流,中高端產品的銷量可能暫時受到一定沖擊。”在2016年一季報中藍思科技如此表示,雖然藍思科技未說明品牌名稱是否包括“蘋果”、“小米”,但很明確地表示,公司產品可能因為沒有及時調整客戶、產品結構而下滑。
與藍思科技類似,蘋果、小米供應商德賽電池的業績也受到沖擊。公司2016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22億元,同比下降16.59%;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0.39億元,同比下降34.25%。
德賽電池管理層也意識到單一客戶業務占比較大的風險,他們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該客戶業務發生變化,將給公司銷售帶來較大影響”,后期要優化產品結構和客戶結構。
記者統計前述35家概念股發現,藍思科技、錦富新材、天音控股、金利科技等十家上市公司在2016年一季度營業收入下滑。
王莉以蘋果供應鏈為例分析認為,“格局分散、同類供應商較多”的廠商被蘋果議價的風險較高,尤其是毛利率高、格局分散的測試設備等廠商。
“而那些供給格局相對集中或是凈利潤率本身就不高的企業被蘋果議價的風險較小。”王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以信維通信為例,如果公司仍有持續提升份額的機會,即使蘋果銷量下來一點,公司業績也依然有保障。”
產業鏈并購仍未停止
在部分供應商考慮降低對蘋果、小米的依賴時,仍有上市公司仍在加大產業鏈布局。比如天音控股4月中旬發布公告稱,擬以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方式購買天音通信30%股權,發行完成后,天音通信成為上市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天音通信是蘋果在中國的第一大分銷商。”天音控股董事會在公告中表示,蘋果手機定價較高,毛利潤相對其他品牌較高,蘋果手機為市場中優質的機型,是未來分銷利潤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另一家上市公司當升科技則以并購的方式成為蘋果公司直接的供應商。根據公司去年8月中旬公告,公司擬收購中鼎高科100%股權,切入高端智能裝備制造領域。
“其實蘋果、三星是我們的終端客戶。”當升科技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公司生產的精密旋轉模切設備主要是蘋果等場所的零部件供應商,簡單地說,公司是“蘋果公司供應商的供應商”。
雖然上市公司在并購進入蘋果產業鏈時都把前景描繪得很好,但在蘋果手機銷售量增長有限甚至下滑的背景下,存在業績不及預期的風險。
“現在蘋果對一些元器件供應商的有不同程度的砍價動作。”5月9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業人士對說,如果零部件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不強,價格壓力也會傳導到當升科技這類裝備制造企業。
已經有上市公司在前期實施的手機產業鏈并購中,出現業績承諾無法兌現的狀況。
如金利科技2013年2月以3.7億元收購宇瀚光電100%股權。當時交易對方承諾,2011-2014年宇瀚光電扣非后凈利潤分別不少于4408萬元、4015萬元、4497萬元、4729萬元。但在2014年,宇瀚光電年凈利潤-2217.55萬元,業績承諾落空。
“宇瀚光電的主要客戶美國蘋果公司的產品需求沒有達到預期,再加上部分產品的工藝技術發生改變,導致宇瀚光電來自美國蘋果公司的銘板產品訂單大幅下降。”金利科技在財報中如是解釋業績承諾落空的原因。
上述行業人士說,目前以蘋果、小米等智能手機大幅增長為預期的行業,也可能出現這種預期落空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