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電器陷智能化困境
作為“中國制造”代表性產業,家電經過三十年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成功突破了歐美日韓列強十面埋伏,站上了世界前列。這種繁榮的。
作為“中國制造”代表性產業,家電經過三十年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成功突破了歐美日韓列強十面埋伏,站上了世界前列。這種繁榮的象征之一就是涌現出了大批全球化的企業和品牌,如海爾、格力、美的、TCL、長虹、康佳,海信等。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品牌影響力,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產品質量,都堪與國際一流企業媲美。
可以說,目前中國家電市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中國企業的內戰。特別是在中國家電向智能化深度轉型之際,中國家電企業在“攘外”之后,開始了“安內”之戰——由于中國市場容量龐大且消費者需求多元化,因此只要滿足了國內需求,產品就能經得起其他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挑剔。
在這輪“內戰”中,或許并非簡單的價格戰和市場推廣戰就能概括的了,而是包括公司治理結構的穩定性,對技術創新的追求和把握,商業模式的探索和運用,以及越來越凸顯的規模效應,正在成為成敗勝負的決定性因素。基于這些要素,海信面前的路要遠比其他家電企業泥濘艱難。
在規模上,且不把海信與早就跨過了千億門檻的格力,海爾,美的相提并論,就是拿其與TCL,四川長虹相比,海信亦是相形見絀。
據今年前三季度財報,海信電器營收為221.30億元;四川長虹為459.58億元,是其兩倍多;TCL集團為741.11億元,是其三倍多。
接班人困擾
雖然規模相對較小,但這些年來海信的發展還是有目共睹的。這得益于董事長周厚健的宏觀戰略和總裁于淑珉的強大執行力,海信保持了穩健增長態勢。當然,他們搭檔,比起同城兄弟海爾來,還是遜色了不少。海爾的張瑞敏和楊綿棉,帶領海爾,把企業規模做到了遠超海信,兩對搭擋的能力比較,高下立判。
把周厚健和于淑珉比喻為牽引海信穩步向前的兩駕馬車毫不為過。是他們推動海信不斷取得成長和突破。如果沒有這對黃金搭檔的默契配合,海信是否有今天就不得而知了。然而,這兩人共治海信,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今年64歲,算是超期服役的于淑珉已經功成身退。而董事長周厚健同樣面臨著年齡問題——周也接近花甲之年,歲月不饒人,或許在海信內部,周厚健步于淑珉后塵,功成身退也已被提上了日程。
現在接替于淑珉的是劉洪新。劉洪新1989年大學畢業后加盟海信的,他從銷售分公司做起,歷任海信電器副總經理、總經理、董事長、海信集團副總裁等職位。現在他成了海信二把手,大權在握。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在周厚健隱退之后,劉洪新被推上掌門人之位,應該沒有什么變數。
但問題是,將來劉洪新是大權獨攬,既做董事長,又做總裁,還是與人分治海信,有新的搭檔?
如果是大權獨攬,這位新帥能否駕馭得了海信,其他淵源深厚的海信重臣是否臣服?如果有新的搭檔配對,這位新人是誰?他與劉洪新默契程如何,是1+1>2,還是1+1<2?
從其他大企業交接班的經歷來看,屆時海信高層經歷一段時間動蕩或許在所難免,這對企業發展將產生較大影響,海信是否準備好了?
技術選擇或重蹈長虹覆轍
單純從智能電視業務來看,綜合各方數據,貌似海信獨占鰲頭。但這把交椅海信坐得并不牢靠。
2014年,中國主流電視廠商創造了總量為3110萬臺的智能電視用戶總量,其中海信為800萬臺,位居榜首。讓海信感到惴惴不安的并不是三星、LG等外資品牌,也不是TCL、長虹、康佳等老牌國產品牌,而是這個行業的“新侵入者”——以重視生態建設,以營銷炒作見長的樂視和小米。
樂視和小米已經讓海信感到了絲絲寒意。2014年,樂視智能電視用戶量為150萬臺,小米為30萬臺。今年以來,這兩家新生電視品牌攻勢更為咄咄逼人。這在線上銷售表現更為明顯。2013年,海信電視還是銷售冠軍,但2014年即被樂視搶走。今年5月12日,小米稱在“近30天淘寶電視品牌出貨排行榜”的數據排名中,小米排名第一,樂視排名第二,海信排名第三。其中,小米電視出貨量為21852臺,海信電視出貨量為15608臺,差距之大,已凸顯出來。這個數據如果沒有疑問,在新生代電視品牌前,海信應對追趕者已經是上氣不接下氣了,這讓人難免滋生“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涼。
危機的出現來自海信內部,其中之一就是海信對技術創新的感覺正在變得遲鈍。目前,海信電視把技術創新重點放在ULED產品上。但這種技術不能領先的趨勢已經顯露無遺。今年以來,韓國最大面板企業LG Display(簡稱LGD)加大推廣OLED面板,引起了其他彩電品牌的強烈共鳴。OLED是下一代顯示技術,由于不需要背光源,從而可以變得輕薄,便攜,可以折疊。其他彩電企業紛紛投懷送抱,選擇與LGD結盟,迎接OLED產業的到來。唯獨海信在孤軍奮戰,選擇大力推廣液晶電視的改良產品ULED和激光電視。
OLED是一種新的消費趨勢和潮流,其給產業帶來的沖擊或許無法阻擋。雖然周厚健并不排斥OLED,將來有站隊OLED的可能性。但現在業內都明白,周厚健是以投機心態在對待。或許等海信明白過來,已經輕舟已過萬重山,落后于其他競爭對手好遠了。
海信另一產品——手機,技術滯后性更加凸顯。由于做不出革命性旗艦產品,海信手機以抄襲見長,誰流行就抄襲誰。699元的魅藍熱賣,半年銷量突破500萬臺。這讓海信熱血沸騰,推出了海信手機D2-M,外觀像極了魅藍,價格也同為699元,但在市場并沒有成為魅藍那樣銷量達天量的產品。華為向高端轉型成功,也深深地刺激了海信。今年6月12日,海信發布首款高端全網通旗艦機K8,欲與華為P8媲美。現在從產品質量和市場反應來看,K8只能用東施效顰來形容。
電商規劃或海市蜃樓
家電智能化已是大勢所趨。在這種背景下,企業發展運營更在意軟硬結合,打造生態鏈。海信不是沒有意識到,而是在積極布局。僅在2014年,就四處出擊,與多達11家視頻網站在內容上達成了合作協議;今年又與騰訊聯手,一起打造游戲平臺,并結合自身優勢,向互聯網轉型。
表面看來,海信電視似乎把所有有影響的互聯網企業都籠絡到一起,為己所用,依靠這些合作伙伴的海量內容彌補其先天不足。但這也是海信的短板,這么多互聯網企業,內容如何整合,如何把內容建設的主動權抓在自己手里,這些都考驗著海信。比起樂視,小米在內容上的主導,海信多少有些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別人手里的無奈。
面對生機勃勃的電商,海信亦是怦然心動。今年5月上旬海信推出基于智能電視的大屏電商平臺,橫刀切入跨境電商領域,與天貓國際、亞馬遜直郵、京東海外購等巨頭搶奪蛋糕,希望電視大屏成為客廳互聯網最重要的入口,潛在價值媲美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事實上,這種想法和作法過于天真。由于消費者習慣所囿,電視機成為互聯網入口,只能是作為一種可有可無的補充。利用電視網購,極為不便利。只有部分閑賦在家的人,或者農村地區的用戶,或許選擇性嘗試一下,但很難成為一種主流性習慣。而絕大多數用戶,都是選擇PC或者手機來完成自己的電商操作。電視攜帶不便利的先天不足,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海信這種“聚享購”在電商領域難有作為。由此看來,海信希望通過電視走出一條特色電商之路,實在是海市蜃樓,看得見,但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