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開了個“圈子”功能。
方式卻很有問題。
不是說社交還是援交這種嚇死人的問題,也不是說男權主義還是女權主義這種嚇不死人的問題。
過時的方式
問題是,過時。
設計這個方式的就算不是位才盡的江郎,也肯定是位大叔甚至大爺輩的郎。他一定是上世紀末的弄潮兒,流連于那時最為流行的高檔賓館頂層酒吧,所以對這種所謂帶漂亮女子入場可以免票,如果女子乃芳齡二十一歲以下還可以獲取免費贈飲一杯,每當臨近午夜之時都會發動全場男士購買玫瑰并送給自己認為最美之女子,然后午夜十二點開獎憑手中玫瑰數量比拼獲取今晚“公主”稱號的方式切切熟悉而念念不忘。
開“圈子”是為了拉攏客戶和增加客戶黏性,很正常,也很正確。
阿里想要做社群社區的思路和雄心一直以來都有,只是沒有成功。過去支付寶仗著交易市場的掌控,將別人甩得十萬八千里。但這種所謂互聯網入口掌控的落后態勢,很快造成了業務被追趕甚至被超過的結果。所以,
但同一種手段,在酒吧、會所是一回事,如果是在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交易大廳里,突然出現女性排隊每年輕一歲可以優先一個號,腿長優先三個號,臉漂亮優先四個號,氣質出眾、高學歷、有特殊才藝可以優先五個號,但這都要由贊賞她的男士轉嫁承擔。我真的也是很難計量,這到底是能夠給交易帶來更多黏性和流量呢,還是相反。
倘如此,何必呢?既然手握個人財務和消費的大數據,又急于迎合市場俗不可耐的虛榮,干脆開個“相親圈”得了唄,名正言順。銀行不是有什么“大戶室”“貴賓室”嘛,你就細分叫“貴婦圈”“美婦圈”“幼婦圈”,相對男性,則細分成“貴男圈”“跪男圈”“鬼男圈”。當然繼續深化,也可以有“硅婦圈”“柜男圈”等等。
當設計的粗劣讓人不忍直視,這是運營能力的欠缺。
這或者是當前的所謂互聯網經濟中最重大的問題。
概念化的運營能力
也是在不久前,網易拍賣了三只豬。3天時間,3頭網易味央黑豬,成交價為:109501元、160001元和277701元。
據許多媒體白紙黑字的奔走相告說,能夠拍出這樣的天價,是因為這是只號稱“生活很幸福”的堪比熊貓的豬,7年成長,睡的是公寓,蹲的是馬桶,從不打針吃藥,豬生也被全程監控。
我們通常吃的豬肉,養殖周期都在150天左右。為什么呢?因為對于飼養的家豬而言,長的太大肉太老,并不可口。養了7年還能被雷軍認為“入口即化”,很難想象,是這只豬后天異稟?又或者果然雷布斯天賦異稟?
如果這只豬并非七年前網易承諾養豬之時就養下的,而是最近正常周期中的一只,那其成本要打折扣。不過,一百多天就能被訓練得自己蹲馬桶,強過百日孩子,老實說,拍出二十來萬的價格真是沒啥,十萬買下的絕對撿了大便宜。但竟然把這樣很可能突破基因局限的動物給殺了吃肉,馬化騰還贊其“肥而不膩”,焚琴煮鶴啊。怪不得張朝陽就只夸它“秀色可餐”,估計心里惜香憐玉得掉眼淚。
對于這項買賣,網易首席執行官丁磊解釋,它不是一項投資,而是一項實驗性的工作。而以16萬元價格拍下第二頭豬的外婆家董事長吳國平解釋是來湊熱鬧的。然后是娛樂明星們的談笑風生。
我們的許多所謂商業領袖們,他們不談實際。他們所談的運營,是概念;他們所談的商業,是宏圖;他們所談的品牌,是愿景;他們和他們的帝國,是現象。
這正是讓人疑惑的。
浮夸的現象
為什么會有這種狀況的發生?
當今的互聯網經濟主要靠什么?如果不是運營能力,
怎么把沒商品當做商品一樣推廣出去,并獲得無量的估值。
所謂運作能力靠什么?說的好聽點,是營銷能力。也就是說,怎么把商品當做商品一樣推廣出去,并獲得相應估值;但其實呢,主要是靠炒作能力。也就是說,怎么把商品不當做商品一樣推廣出去,并獲得最大估值;當然,這很容易就演變成,大家都在PK死作能力。也就是說,
曾經,有個項目叫云視鏈。估值6億美元,雇傭高端技術人才20多個,創始人宣稱自己是哈佛學子,然而其所有基礎信息基本全部為假。而投資者居然也有人相信,還被傳得滿城風雨萬人空巷,也不知是在參加“中國好項目”還是“中國好編劇”?
曾經,有個公司叫“一畝田”,在12個月內,月交易額從50萬神速度趕到100億。一單某老板采購的1073741.8235噸洋蔥大大超過洋蔥盛產地區西昌每年30萬噸的產量。知名投資人還反問質疑者,“這家公司員工有3000多人,靠夸張和欺騙能搞到3000人嘛?”總有一種邏輯讓人無力吐槽。
是的,在包裝下,互聯網經濟的先鋒們變成了一幫老鮮肉和小鮮肉的海天盛筵。他們秀資源、秀背景、秀財富、秀口才、秀魅力,有時順帶還秀秀顏值和馬甲線以及智商,“天使”便能為之瘋狂,融資就是這么簡單。
掏空的身體
結果商業領袖更像是也更愿意當明星,他們樂于當精神領袖、人類導師,他們開口談的都是哲學與玄學,他們熱衷于國內政治與國際關系,他們和文體明星一起的時候難以分辨誰更有偶像氣質。
本來這是個人選擇,我等閑人毋需為之操心。而且他們會口口聲聲、繪聲繪色的描述,本人作為明星給公司帶來的市場估值增加和宣傳成本節約,我等庸人更難以置喙。
只是,這也太普遍了些。普遍得有些浮夸了。
我們就不難看到,在商業明星們無處不在的精致妝容和宏大理論后面,是堪憂的運營。
于是,當羅輯思維將PAPI醬捧上了融資的神壇后,又冷冰冰地將之拋掉,悻悻然說內容創作不可持續。那么,那些振聾發聵的投資是否只是紙上撩妹?如果所謂投融資有實質的部分,為什么不成立團隊進行內容的充實和可持續發展布局?如果真覺得PAPI醬其實早就“身體被掏空”,那么前期的估值調查呢?
管理者和投資人都不那么在意運營能力,因為最好的辦法是把公司再包裝,繼續往上加估值,賣掉。再包裝,繼續往上加估值,再賣掉。最后呢?最后當然是上市,賣給市場散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