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4日召開的“2016浙商財經國際論壇”上,德國前總統、IM前總裁霍斯特科勒(Horst KOehler)發表主題演講,他肯定了中國過去幾十年經濟的高速增長,但也對中國高額信貸表示了擔憂,他指出,國際清算銀行和IMF近來也開始擔心中心這些毫無保障的高額信貸。
他表示,中國政府意識到,為了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和持久的繁榮,中國必須要轉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鼓勵、加強新的經濟增長因素,這樣中國經濟模式才能從出口導向型轉變為內需導向型,從使用化石燃料轉變為使用可再生能源,從以借貸方式發展現有行業轉變為鼓勵創新發展,提供新的服務,鼓勵對前沿科技的研發,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但為健康經濟增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并非易事。一國政府很難讓經濟發展脫離原先的增長模式。國家陷入債務和信貸的深淵之后,原先的經濟發展模式可能會“卷土重來”。在這種狀態下,企業集團試圖越做越大以至不能輕易倒閉,末日危機的傳播也讓人們愿意保持現狀不變。這些聽起來都很熟悉。國際清算銀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來也開始擔心中國這些毫無保障的高額信貸。我的建議是,中國應將這方面納入考量。我希望看到中國政府限制過度借貸的決心。
他稱,改變原先的經濟結構也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所有問題,會有贏家,也有輸家。因此,重要的是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讓每個人都享受著一定程度的社會安定,之后為建設國家的繁榮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同等重要的是,政府需向大眾解釋,為什么從長期角度來看,增長速度放緩不是虛弱或者災難的象征。增長速度有所下滑是自然規律,即使是參天大樹也不會長到外太空去。如果一個經濟體以10%的增速增長了30年,經濟總量也已增加為原先的17倍,它又怎么可能永久保持著這個發展速度呢?一個合理的、負責人的政府應該將目標定為經濟健康發展,為明天的繁榮買下希望的種子,而不是一味地去刺激經濟增長,將經濟增長奉為圭臬。對所有二十國集團發展來說都是如此,通過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赤字支出來刺激經濟增長永遠不是健康的、可持續的發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