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鴨先知。自今年6月以來,多數大宗商品重現“小陽春”,但很多交易員已經跑了。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三大商品交易所合計成交量已降至2300萬張合約,為2月份以來最低水平,而4月22日達到高峰時成交量超過8000萬張合約,當天共換手2610億美元。中國的交易所雙向計算成交量與成交額。
這與3月與4月的散戶瘋狂入市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從鐵礦石到棉花,幾乎所有品種都火箭式上漲并引發泡沫擔憂。中國監管層隨后推出一系列抑制過度投機的措施,為瘋狂畫上句號。自那以后,交易量也一蹶不振。
這與3月與4月的散戶瘋狂入市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從鐵礦石到棉花,幾乎所有品種都火箭式上漲并引發泡沫擔憂。中國監管層隨后推出一系列抑制過度投機的措施,為瘋狂畫上句號。自那以后,交易量也一蹶不振。
中糧期貨(博客,微博)(Cofco Futures)分析師Wei Lai表示,現在讓交易員對大宗商品感興趣的因素已經不多。7月工業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放緩,衡量新增信貸的指標則創兩年最低增幅,引發市場對全球第二大經濟增速的擔憂。不僅是沒有基本面支撐和太多的題材可以發揮,一些商品的高價也讓交易員望而卻步。
Wind數據顯示,Wind商品指數自6月以來已漲超10%,但快速上漲主要發生在6月,7月和8月是高位震蕩格局。不僅如此,漲幅突出的黑色系指數,已經觸及前期壓力位。
大宗商品要完蛋?中國交易員“先跑為敬”
建信期貨(CCB Futures)駐上海高級分析師Xu Yongqi稱,“
中國的大宗商品期貨交易者變少了。中國傳統的期貨玩家不習慣對沖基金日益活躍帶來的波動性上升,同時中國經濟的不穩定性和難以估摸的信貸政策也導致一些交易員撤離這個市場。”
中國最近公布的系列經濟數據,如零售銷售、工廠生產、以及投資等增速都在放緩。人民幣貸款增速為2014年7月以來最弱,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幅為2015年4月以來最少。政策制定者正面臨兩難困境,如果利用廉價信貸來提振需求可能會破壞金融穩定性,如果遏制債務擴張則可能拖累經濟增速。
整體來看,今年上半年,許多投資者的需求都是策略性的,利益驅動他們投資大宗商品,但如果這些資產種類在下半年不能產生強大的回報,那么大宗市場要出現回暖是比較困難的。
不過,在中國投資者對大宗商品望而卻步的時候,海外市場似乎并不這么看。彭博報道稱,自今年1月份大幅下跌至25年新低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已經有所回彈,在第二季度中創下了自2010年以來最好的三個月表現。不僅如此,全球最大礦業公司必和必拓的基礎利潤大幅增長95%,至8.03億美元。
“大宗商品市場的狀況已經不再日益變差,”麥格理集團分析師Colin Hamilton稱,“中國的需求多年以來首次出乎意料地增長。現在的問題是,這種形勢是否能夠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