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民為什么害怕注冊制?
——核準制“反市場化”的四大證據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 董登新教授
在中國股市,二級市場是真正的市場,高風險對應高收益,沒有政府的過度管制;一級市場卻不是市場,零風險對應高收益,政府嚴格管制。一級市場“去行政化”,正是中國股市“市場化”的最后一公里,同時也是根治A股“上市難、退市更難”這一絕癥的唯一出路。
IPO核準制無罪,但行政化的核準制卻是中國的唯一。眾所周知,西方也有核準制,但它們是純粹市場化的“核準制”,沒有行政審批,更沒有過度行政管制。其實,注冊制只是一個名稱,其本質就是IPO市場化、法治化,而不是IPO行政化。為什么中國股民聽到注冊制就會本能地害怕、全身發抖?其真正原因并不是他們嘴上所說的“注冊制會招致更多的欺詐發行”,而是因為注冊制一定會充分擠掉A股泡沫,整個股價重心下移,尤其是垃圾股價格會向地板回歸,因為只有注冊制,才會讓IPO身價暴跌。這才是股民最害怕、最真切的原因,其他說詞都是借口,當然,最爛的借口是“條件不成熟”,但最有欺騙性的借口,卻是他們“設想”注冊制將會產生更多的“欺詐發行”,真會這樣嗎?難道它們真敢效仿欣泰電氣而破產嗎?難道這就是它們上市所要的結果嗎?所有企業都是亡命之徒嗎?
你肯定知道,注冊制一定有“強制回購股本”與“券商先行賠付”制度作提保,你還會擔心“欺詐發行”嗎?欣泰電氣不是因欺詐發行而又無力賠付嗎?不要緊,保薦人興業證券有錢,它拿出5.5億元設立“先行賠付基金”,你隨時可以找它索賠。2015年興業證券凈利潤是42億元,5.5億不過是“九牛拔一毛”(大約1/9)。
興業證券只是一個較小的證券公司,你再看看其他一些更有實力、規模更大的券商,你還會不相信“券商先行賠付”制度嗎?你還會害怕“欺詐發行”嗎?2015年中信證券凈利潤為198億;海通證券158億元;國泰君安157億元;國信證券139億元;廣發證券132億元;申萬宏源121億元;招商證券109億元;華泰證券107億元。像這樣百億規模的名單不用再羅列了吧?只要有券商的“先行賠付”制度,你還會害怕注冊制嗎,你還會真的害怕“欺詐發行”嗎?顯然不會。
行政審批的核準制是2001年引入中國的,當時的中國股市規模很小,只要有新股發行就下跌,券商完全靠天吃飯,經常面臨虧損或倒閉的威脅,但15年過去后,中國股市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股市規模已排行“世界老二”,券商盈利能力今非昔比,券商倒閉已成笑話,市場對IPO需求很亢奮、很巨大,新股申購中簽率從過去的百分之幾變成了萬分之幾,這是六合彩中獎的概率!這是市場的巨變!更加讓人驚喜的是:證監會利用大數據資源、云計算技術,以及投資者的舉報機制,對證券違法犯罪有了更自信的監管與嚴打的能力,尤其是“券商先行賠付”制度的創設與落地,讓投資者更加自信和放心,這是改革的進步,也是中國股市的成長。因此,市場化IPO改革、水到渠成,注冊制選擇成為歷史的必然。為此,注冊制也成為了中央決策、人大授權的一項重大改革。
事實上,目前A股IPO核準制存在一系列“反市場化”的做法,它違背了“市場決定”的基本原則,已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1)IPO核準制反市場化證據之一:IPO定價行政化。
23倍發行市盈率,是證監會硬性設定的新股定價的“天花板”,任何新股定價不得超過這一紅線。無論優秀企業或是普通企業,都只能是“一口價”,23倍發行市盈率,這種“一刀切”的行政管制,很顯然是與市場化精神相悖的。
截止2016年8月13日(周五),今年共有109家公司IPO,但是,沒有一家公司的發行定價超過23倍市盈率,然而,卻有大量新股發行定價為22.99倍,其中,發行市盈率介于22倍至22.99倍的公司,多達75家,占全部IPO家數的比例將近70%,這是十分荒唐的!這哪里還有“市場決定”的味道?
在與109家IPO公司對應的A股二級市場,有45家IPO公司對應的行業平均市盈率超過50倍,另有8家IPO公司對應的行業平均市盈率高達80倍以上,在估值如此泡沫化的二級市場,卻將一級市場的發行市盈率硬生生地控制在23倍以內,這是嚴重的“反市場化”做法,為此,傻子都知道要參與打新、炒新,即便難以中簽,也要參與連拉至少10個以上的漲停板的炒新游戲,這難道不叫市場嗎?
(2)IPO核準制反市場化的第二個證據:IPO節奏行政化。
雖然核準制不再像A股剛成立時那樣,向全國各省每年平均分配IPO指標和IPO募資額度,但如今的核準制仍然偏好“短缺經濟”時期指令性計劃的做法,比方,哪家企業有資格上市?何時上市?何時關閉一級市場,關閉多久?何時重啟一級市場,開啟多久?一年允許IPO幾家?每月允許幾家公司IPO?甚至每周允許幾家公司 IPO,這必須由證監會說了算,市場無權決定,發行人和投資者也沒有話語權。這是典型的計劃分配或行政管制,這就是一級市場的行政化!這也是一級市場的“反市場化”安排。
至今人們十分留念2009年IPO市場化改革:從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整整三年半,IPO沒有被關閉,這是A股市場成立26年來證監會不干預IPO節奏的唯一的一次。然而,2012年12月,證監會終于頂不住市場壓力,關閉了A股一級市場,也就是股市常喊的口號“暫停IPO”,直至2014年初,關閉了一年的IPO再次啟動,股民稱為“重啟IPO”。去年股災后,6月底監管層再次關閉一級市場,直至去年11月30日證監會再次開放一級市場。
(3)IPO核準制反市場化的第三個證據:新股申購比中六合彩還難。
根據中國福利彩票發行管理中心數據顯示:我國福利彩票中獎面一般為30%至40%。相比之下,核準制的新股申購中簽率遠低于福利彩票中獎概率。
截止2016年8月13日(周五),在今年IPO已公布申購中簽率的97只股票中,新股申購中簽率高于千分之一的新股,只有9只;申購中簽率不足千份之一,但高于萬分之五的就有21只新股;申購中簽率不足萬分之五的新股竟有67只!目前,暫未出現“十萬分幾”的中簽率,估計馬上也會出現的。最低的中簽率記錄是由“紅墻股份”剛剛創造的,萬分之1.66!最近公布的一批新股申購中簽率為萬分之一點幾!因此,中簽率破十萬分之一,也將指日可待!
超低的新股申購中簽率,足以證明投資者對新股(IPO)需求十分巨大!然而,監管者卻故意壓制市場需求,通過“饑餓營銷”手法控制新股供給數量和供給節奏,人為造成新股嚴重“供不應求”的虛假局面,這使得任何新股都可以毫無懸念的成功發行。這可能是核準制的秘密武器?
(4)IPO核準制反市場化的第四個證據:新股上市不允許破發,而且必須連拉10個以上的漲停板。這也是世界唯一最搞笑的市場!
新股上市首日出現“破發”的概率一般為30%左右,這是成熟股市的大數據結論。然而,核準制IPO卻不允許新股上市首日“破發”,不僅如此,而且新股上市必須連接10個以上的漲停板,如果連續漲停板達不到10個,則是不光彩的事情,也是很少見的。因此,在IPO核準制下,新股上市后連拉漲停板的最高記錄是2015年由中概股回歸創造的,她就是“暴風科技”:發行價7.14元,上市后連拉30個漲停板,一口氣直抵163元,在隨后的十個交易日再抵327元,氣勢如虹、氣吞山河!40個交易日,大漲4000%!她讓所有中國股民傻眼!不過,更讓中國股民目瞪口呆的是:2015年上半年,暴風科技每股凈利潤只有6分錢,今年第一季度每股凈利潤也只有1分錢,現在股價卻仍站在50元之上!
再看2016年以來IPO掛牌的71只新股,它們在上市首日沒有一只股票破發,而且上市后連拉漲停板不足8個的僅有5只;連拉8至10個漲停板的新股共有16只;連拉10至15個漲停板的新股共有21只;連拉15至20個漲停板的新股多達20只;連拉20個以上漲停板的新股多達9只。這就是神奇的核準制IPO!這就是離譜的中國股市!
在2016年IPO,并且目前已經打開漲停板的87只次新股中,目前股價是新股發行價格相比有10倍以上漲幅的個股,共4只;有5至10倍漲幅的個股共35只;有3至5股漲幅的個股共29只;有3倍以下漲幅的個股共19只。這也是股民搶購新股的真正原因。
是誰扭曲了新股的發行價格?是誰制造了一、二級市場股價的嚴重分裂?是誰引發了股民盲目搶購新股、賭博暴炒新股?答案很明確:正是行政審批的核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