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日前公布了《首批鼓勵研發申報兒童藥品清單》,這被視為解決兒童藥品短缺的一大利好消息,同時也讓兒童用藥難題再度進入公眾視野。
長期以來,兒童在接受治療和使用藥物時,常被當做“縮小版的成人”。不少家長給孩子用藥,都有“吃藥靠掰,劑量靠猜”的經歷。那么,兒童用藥為何這么難?是什么原因導致兒童藥品市場長期不振?記者連日來進行了采訪。
“酌情減量”該咋減
“每次孩子有個頭疼腦熱,都不知道該怎么服藥。”對于鄭州市民趙文靜而言,最頭疼的事就是孩子生病,“許多成人藥上都標著酌情減量,可到底該咋減,心里真沒數。”與趙文靜一樣,不少家長對孩子用藥就是“憑感覺”。
“由于專門為兒童設計的藥品劑型非常少,所以家長給孩子服藥時都是依據兒童減量原則,準確劑量只能靠自己判斷和掌握,這種做法其實非常不科學。”鄭州市兒童醫院普通內科副主任楊穎告訴記者,孩子處在生長發育階段,機體比較脆弱,特別是新生兒及1歲以下的幼兒肝腎功能發育不全,排除藥物毒副作用的能力弱,用藥應非常謹慎。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相關數據顯示,我國3500多種化學藥品制劑中,供兒童專用的不足60種,90%的藥品沒有兒童劑型。記者也查閱了不少藥品的說明書,發現很少有成人藥品會對兒童用藥的安全性進行說明。一些藥品說明書中僅有“小兒慎用或酌減”、“謹遵醫囑”等描述,并未標注明確的兒童適應癥和用法用量。
兒童藥為何短缺
據鄭州市兒童醫院藥學部主任陳海燕介紹,我國目前兒童藥品研發主要的困難是缺乏臨床試驗基礎。出于倫理方面的考慮,政策規定,新藥不能在孕產婦以及嬰幼兒身上做臨床試驗。這也是許多藥品說明書給不出明確針對兒童用藥信息的原因。
有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共有5000多家制藥企業,其中僅有10多家制藥企業專門生產兒童藥品,產品中涵蓋兒童藥品的制藥企業也只有30多家。
“與成人藥相比,兒童藥品對口感、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工藝也更復雜,研發投入大、耗時長、臨床試驗復雜,這讓不少制藥企業知難而退。”一名藥企負責人告訴記者。
此外,現行的一些政策也成為影響兒童藥品研發的原因。目前,醫院處方實行“一品雙規”管理,在綜合醫院,兒童藥品的劑型和規格在招標時會受到不小影響。而現行的藥品“差比價”定價政策,讓兒童藥品生產企業的利潤與生產同樣品種的成人藥品企業的利潤也相差甚遠。
《首批鼓勵研發申報兒童藥品清單》中著重提出,“要對相應的兒童用藥生產企業進行扶持,推動開展產品升級、生產線技術改造等,保障生產供應。”此外,在提高臨床合理用藥方面,“將發揮專業機構學術優勢,及時總結臨床用藥經驗及安全用藥數據,通過建立兒童臨床用藥綜合評價體系和臨床數據庫,整理分析兒童用藥數據并定期開展綜合評價。”
在采訪中,不少專家表示,應進一步增加藥企的研發生產積極性,不妨多借鑒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對于家長而言,兒童用藥一定要注意安全性。兒科專家建議,平常給孩子用藥,要盡量遵醫囑,家庭常備兒童藥品也應與醫生充分溝通,以免引發用藥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