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盈利模式不清晰 私廚共享平臺遭洗牌
不想做飯,又懶得出門下館子?有辦法!打開手機進入某個私廚共享APP,選廚師或菜品后下單,然后等著廚師上門為你做飯,或等著附近的阿姨給你送上熱騰騰的飯菜。共享經濟逐漸普及,除了住和行,在食方面也催生了眾多共享經濟項目,包括“愛大廚”、“好廚師”、“大媽小廚”、“丫米廚房”等等,都想做美食界的Airbnb。
一年多前,這些私廚共享平臺廣受資本青睞。然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部分平臺暫停業務的消息陸續傳出,行業逐漸進入了洗牌階段。近日,又一私廚共享平臺“媽媽味道”宣布因業務變動需要在部分地區暫停服務。私廚共享平臺的運營思路和盈利模式再次引起業內深思。這輪洗牌似乎在警示:融到資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燒錢的目的是為了賺錢。
■新快報記者 陳琳/文 廖木興/圖
1
共享經濟被看好 上門做飯平臺受資本青睞
從2013年起,打車APP逐漸被大眾接受,共享經濟被一眾創業者視為機會和風口。一時間,上門清潔、在線短租、私廚共享等共享經濟類APP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4年底到2015年上半年,國內出現的私廚共享平臺達十余家,且普遍受到資本青睞。公開資料顯示,多家在線私廚平臺均獲得天使輪投資,有的走得更遠。“丫米廚房”2015年初拿到了IDG千萬級天使輪投資;“愛大廚”于同年7月完成千萬美元級A輪融資;“好廚師”也完成了1億元的B輪融資。
在“愛大廚”CEO薛皎看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手機技術的進步,以及電子商務市場的日趨成熟等,令上門O2O服務有了技術支持與市場基礎。私廚平臺有“去餐館化”的性質,對線下餐廳也有一定的沖擊,發展潛力較大。
業內普遍認為,共享經濟有利于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并使得私廚、用戶和平臺等多方獲益,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途家網聯合創始人兼CEO羅軍表示,分享經濟已成為目前創業風潮的主要模式,可能有超過50%的創業企業與分享經濟有關。
來自官方的數據和態度也顯示,私廚共享平臺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據國家統計局及行業公開數據,2015年餐飲業市場規模達到3.2萬億,其中餐飲O2O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400億,相比2014年增長了48%,遠遠高于整個餐飲行業的增速。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也于近日公開表示,商務部將繼續推進餐飲業加快轉型,促進餐飲業健康有序發展,具體措施包括鼓勵餐飲企業創新服務方式,發展團餐、網絡訂餐、半成品餐及外賣等形式多樣的餐飲服務等等。
2
盈利模式不清晰 燒錢沒有燒在點子上
不過,記者發現,這輪融資潮并沒有持續太久就開始褪去。從去年下半年至今,部分私廚共享平臺陸續退出市場。去年10月13日,“燒飯飯”宣布關門轉型,僅存活了11個月。“媽媽的菜”沒有熬過2015年,去年底已暫停業務。今年2月25日和26日,“媽媽味道”宣布因業務調整暫停使用,將作出戰略調整與規劃。
“燒飯飯”創始人張志堅接受采訪時表示,“燒飯飯”停業的原因在于,廚師上門O2O服務是非標準化、完全增量的市場,很難實現規模化的業務擴張,無法做成一個估值10億美元的公司。他認為,大多數倒閉的O2O創業公司的一個通病是燒錢燒錯了地方。“燒飯飯”也是一樣,把錢燒在了不痛不癢的地方,而沒有用錢來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為自身的長遠發展燒出前路。
為了迅速搶占市場,燒錢成為當前在線類創業項目發展初期的共同選擇,而對餐飲類創業項目而言,燒錢更是普遍現象。為了積累家廚和用戶資源,私廚共享平臺對家廚和用戶兩端給予一定額度的補貼。再加上公司的運營成本、物流成本等等,燒錢的速度非常之快。
“蹭飯”創始人胡篤晟曾在2013年創辦過“阿姨廚房”,雖然獲得200萬天使輪資金,但運營9個月燒掉400多萬元,最終停止運作。此外,來自外賣O2O平臺和半成品到家平臺的競爭,也搶占了上門做飯平臺的市場份額。
在上述背景下,大部分私廚共享平臺卻尚未探索出清晰、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據了解,目前這些平臺的主要盈利模式包括抽取傭金(但目前仍在補貼階段),提供直供或代買食材等增值服務,圍繞社區做一些綜合服務等。但無論是哪種模式,都需要積累大量用戶,這就意味著在前期推廣階段需要大量燒錢。燒錢之后,盈利模式是否可持續也尚未有定論。作為餐飲行業,私廚共享平臺的食品安全問題也困擾著行業的發展。因此,有的私廚共享平臺即使獲得了成百上千萬的風投,也不得不暫停業務,重新調整方向。
3
多個平臺由“上門”轉為“外賣”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私廚共享平臺的“家廚”主要分兩類,一類是由專業的廚師上門為客人做飯,包括“愛大廚”、“好廚師”等;另一種是閑居在家的阿姨、大叔到客人家做飯,“回家吃飯”、“鄰廚”等走的就是這個路線。
起初,不少平臺打的是“上門做飯”的思路,即客人通過在線挑選入駐的廚師或阿姨、大叔,確定菜肴種類和數量,下單后享受上門做飯服務。服務場景包括家庭日常用餐、家宴或商務宴等。私廚主要收取上門服務費用,代買食材有的收費,有的則免費。以“愛大廚”為例,家常用餐四菜的服務費是99元,每多加一個菜多收費15元,客人可以自備食材,也可以選擇讓上門廚師免費代買,其它平臺的收費標準也大致相當。
也有部分私廚共享平臺主打外賣,例如“覓食”、“丫米廚房”,有手藝又有閑的美食達人入駐平臺后,根據客戶的訂單在家里把美食做好,然后所至客戶送在地,讓客戶可以吃上家里的味道。
多名業內人士表示,上門做飯成本較高,且難以適應熟人社會下的中國,推廣起來成本頗高。做外賣則不同,既能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又可迅速適應家庭、公司等多種吃飯情景,獲得用戶的效率明顯高了起來。
在探索過程中,部分平臺將重點轉到外賣。例如“燒飯飯”宣布停業后,重點發展主打名廚外賣的“味蕾”。張志堅表示,“燒飯飯”的初衷之一是讓更多的人吃到安全衛生的食品,同時還價廉物美,但以廚師上門的方式來做效率太低了。于是便把五星級水準的廚師集中在廚房,給大家做放心盒飯。
O2O行業觀察人士葉京指出,與外賣平臺“美團外賣”、“餓了么”等以及半成品到家平臺相比,私廚共享平臺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人”。通過平臺上的家廚與用戶建立良好的關系,讓用戶吃到“有家的味道”的美食;同時挖掘民間美食達人的創造力,滿足用戶對美食多樣化的需求。
當平臺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家廚和用戶,走社交化的路線也就變得順其自然。多家私廚共享平臺表態,不僅僅要做一個分享美食的平臺,還將圍繞美食做社區和社交,例如在線上平臺圍繞社區提供綜合類的服務,在線下組織社交活動,增加家廚和用戶黏性的同時,產生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