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樓市該降溫了
范欣
春節過后,幾個主要一線城市的樓市向坐上了火箭,一飛沖天,人民日報、新華社紛紛發文警惕風險。
此輪一線樓市大幅上漲極不合時宜,一方面我國經濟仍處在轉型周期,供給側改革仍處進行中,產能過剩、僵尸企業等問題仍未有效處理;另一方面,保守估計全國7億平米的房地產庫存仍“泰山壓頂”,該去庫存的三四線城市沒有去庫存,為兼并重組而放松的貨幣政策最終貨幣卻流入了一線樓市,宏觀調控或者說改革推進的難度進一步增加。
仔細分析一下此輪一線樓市上漲的原因,無疑就是貨幣現象、有效需求與供給不足三個因素疊加的結果。自去年年初至今,央行共降息5次、降準5次,隨著銀根大幅度放松,廣義貨幣供給M2自去年下半年起一直在13%以上高位運行,雖然說在外匯占款大幅減少的背景下適當增加貨幣供給是有必要的,但對應去年6.9%的GDP數據來說,不可謂不多。在貨幣供給較為充裕時,供給彈性較低的資產價格上漲較快,而一線樓市就具備這樣的特性,地產政策寬松、長期人口凈流入加上購買力充足使一線城市樓市需求較為穩定。
再看供給,由于眾多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較大,眾地產企業為規避風險,紛紛從這些城市中撤出回歸一線城市,造就了一線城市土地一級市場的火爆。2015年北京市土地出讓金創紀錄地達到了1983.5億元,同比增長3.5%。表面看增加并不多,但要知道,為了有效控制人口,眾一線城市近年來紛紛控制了土地供給,據統計,2015年北京土地市場共有103宗土地實現出讓,相比2014年減少38宗。
如此看,土地供給減少、樓市需求穩定,再加上貨幣寬松助陣,一線樓市想不漲都難。
關鍵問題是非理性的上漲不但引來了正常居住需求提前釋放,更多的是投機與投資需求的集中釋放,傳統將自己房子抵押給銀行套取現金再投資房子的模式已明顯out,最新流行的是自買自賣、轉按揭、P2P、眾籌、過橋等新興金融杠桿工具,這類工具的一個普遍特點是利息高、杠桿高,可將人性貪婪發揮至極致。去年股災使公眾首次看到了高杠桿金融工具濫用的慘烈效果,股災期間場外配資的10倍杠桿已足夠嚇人,使多少參與配資的投資者血本無歸。
毫無疑問,目前一線樓市的風險已經在逐步累積,一旦泡沫破裂,后果難以想象。因此,作為一線樓市的監管方應盡快出臺抑制措施,控制住過快上漲的房價。一方面可以適當增加一線城市土地供給;另一方面則需要適當控制一線樓市需求并堅決抑制投機,在支持首套房基礎上適當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與貸款利率,適當增加二套房交易環節稅費;此外就是一定要嚴查場外配資資金以各種渠道進入一線樓市,降低一線樓市杠桿比例。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供職單位無關)